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到丹麥 國外學歷剎那化成灰

  • 2015-12-31
  • 文/蔡佳妤(歐陸陸的文化盛宴)
  • 圖/Nelson L.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joaose

圖片來源: Nelson L.,CC Licensed

我們把孩子訓練成站在起跑點更前面的鬥牛,還沒出發,就回頭跟圈子同伴鬥得你死我活,我們即使遊走在其他文化,也無法輕易卸除恐懼。我們甚至習慣這份恐懼,過多的幸福反而無法適應。

「丹麥最讓我欣賞的是整個社會體制,不是去成就金字塔頂端 3% 的人,而是大家一起努力,讓其他 97% 的人們,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」居住哥本哈根 20 多年的心艾說著。

當年,這女孩不過十多歲,便勇走非洲、歐洲等國,甚至隨心所至,在印度靈修 5 年,她熱愛挑戰、冒險,做任何事情都無愧於心。大學沒畢業,等到去英國想念時才念,可說從小就走不了台灣囝仔的正規路。

我陪著心艾前往麥格辛(Magasin)百貨,來趟年度聖誕大採購,這間百貨在 1868 年從小小布行起家,最後成為丹麥許多百貨的樣板。

這份背景,巧妙呼應心艾為愛初來丹麥,5 年擺地攤賣衣的歷程。

心艾說著,來到丹麥,國外學歷剎那化成灰,丹麥只認可自身的教育,碩士對當地人而言是大學學歷,但在這消費實在高得驚人,一般家庭要雙薪才有辦法生活。

我看著心艾嬌小的身影,穿梭在令人目不暇給的聖誕採購區,想像她曾苦尋不到工作,從一個志氣地攤女孩到哥本哈根開了 4 家店,放眼歐亞洲市場,轉眼二十多年,心艾早已成為兩個聰慧孩子的媽、能獨立生存的女強人。

「妳可以很丹麥,但終究不是丹麥人」

丹麥的福利確實很好,從出生到進棺材,政府的「養育之恩」是高消費,高稅制的回饋。

但這前提是,妳得是丹麥人。婚姻可以解決簽證,也同享福利,但仍有許多事情得靠自己。最切身的價值觀衝擊,常令人力不從心:

一、想融入當地,就得學習在地語言

「妳可以很丹麥,但妳最終不是丹麥人。」形同社交鑰匙的丹麥文,讓心艾學會謙虛,過去她活在台灣學制所反應「英文是一切」的雄霸心態,英國學位更讓人自信滿滿,如今來到維京祖國,卻直接吃了閉門羹。

「丹麥英文優秀者大有人在,會讓人鬆懈學習丹麥文,但學會當地語言,妳才有辦法生存,我最深刻感觸是自己看醫生,護士打什麼藥都聽不懂的無助感。」

二、有人的地方,就有隱藏的階級

被稱為與天堂最接近的丹麥,沒有成為移民社會的需求與背景,因此想找工作,外國人得先擁有當地學歷、流利的丹麥語和英語等層層關卡,相當困難。

那邏輯就像人人都能進去 Hermès,但不是誰都買得起,有人的地方,就可能有隱藏的階級。

心艾還必須面對,兩個孩子擁有父親的血統,能隨口說出純正的丹麥語,他們的社交圈從出生就開始,心艾得從「誰的太太」、「誰的母親」來努力讓自己被看見,這份隔閡常常讓人從心底滲出孤獨感。

三、非物質取勝的社會,考驗真實的自身價值

物質在這沒什麼意義,因為扣掉超過 50% 的所得稅後,送報生與律師,彼此均富,這考驗著台灣人得真實面對自身價值,無法用學歷、工作、外表行頭來定義自我存在。

四、台灣好媳婦 VS. 丹麥太太

台灣好媳婦與丹麥太太,這兩者之間衝突到不行,前者必須打理一切,但做人又不能太「欠咖」(精明)。老公負責賺錢就好,逢年過節將父母、孩子照顧得妥當,光芒絕不能勝過男人。

但後者則是將熱情、快樂投注在事業與生活,丹麥的公婆許多事情會自己來(連倒茶也是),媳婦能保有自我的空間,獨自和姊妹淘約去度假,請老公顧家的不在少數。

丹麥老公分享,即使到現在,心艾還是很不容易放鬆,仍會有很愛催促的習慣,總是什麼事情都要到位,但對老公而言這卻少了過生活的滋味,因為妳想控制一切,殊不知是被生活掌控。

五、學習放手的教育觀

心艾說最難的是對孩子真正放手,畢竟自己出生傳統家庭,父母管教很嚴,心艾只能不斷回溯與反省,想想過去自己要的快樂,現在能不能給得起?

反過來,丹麥爸爸卻做的很順暢,土生土長的文化環境,丹麥人給孩子最自由的空間,並積極保護那純真的心靈。

這一點,反應在這次的聖誕節採購上,許多父母提著大包小包,因為在丹麥各個家庭,會在孩子成年以前,12 月從 1號開始的 24 天,每天都在床頭的聖誕襪裡放禮物,他們相信聖誕老公公是真的存在,這是丹麥文化尊重讓孩子想像的權利。

最後,我來到心艾的家,放眼望去美麗的北歐建築,廚房等同於這個家的心臟,她煮了碗母親寄來的宜蘭麵線,當年母親無法諒解的遠走,都在每年的雪融裡逐漸消逝。

她笑說著母親也被丹麥女婿影響,對自己放過許多,這門課題,她學到最多的—─便是懂得自己創造幸福。

這時候,我突然感到「這世上最殘忍的掠奪,是在孩子的心中放入恐懼」。我們活在父母與人們的期待裡,習慣創造標籤、以達到要求,用自身的優越作為幸福。

台灣孩子的心在高度的競爭與比較中,變得脆弱不堪,我們把一群孩子訓練成站在起跑點更前面的鬥牛,還沒出發,就回頭跟圈子同伴鬥得你死我活,我們即使遊走在其他文化,也無法輕易卸除恐懼。

我們甚至習慣這份恐懼,過多的幸福反而無法適應。直到和心艾一同回首來時洋蔥路,看她不斷在兩國文化裡掙扎、平衡,最後淡然且自信地走過,才明白光鮮亮麗的背後,辛勞是雨水、堅忍是種子、樂觀是陽光,才能在屬於自己的家園,遍滿大樹。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※更多精采好文:
■科技人才為何紛紛留美當台勞?──「我沒有一天不想家,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...」
■光鮮亮麗的日本「OL」?其實,我在台日兩地都像「異鄉人」
■人生沒有模板,怎麼能複製貼上就好?

更多《海外》工作機會在這裡~
■ 軒昆企業_業務行銷(上海市)

換日線 Crossing

換日線 Crossing
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