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職場新知

就愛黏在一起!情境與習慣的高度聯結

  • 2014-7-1
  • 文/傑若米.丁恩
圖片來源:[77DZIGN]/Getty Image

圖片來源:[77DZIGN]/Getty Image

將情境與某種特定行為做聯結,最令人耳熟能詳的,莫過於由俄羅斯生理學家伊凡.巴甫洛夫(Ivan Pavlov)所做的實驗。在巴甫洛夫最聞名、利用狗進行的研究中,他成功地將「餵食」與「鈴響」先創造出一個聯結。接著,等過了一陣子之後,他試著按鈴但是卻不餵狗。在後面這個實驗中,他發現雖然沒有餵食的動作,但是狗聽到鈴響之後,還是繼續分泌唾液。


上面所說的浴室、車子、咖啡店就像是巴甫洛夫的鈴響,在我們無知覺的情況下,它們會提醒我們長久以來養成的行為模式,我們接著就會做出跟以前一樣的反應。這個理論可以在人類行為研究中得到佐證,因為實驗顯示人們在相同的狀況之下,會傾向於做出相同的行為。在上述的「日誌研究」中,大部分的行為如社交、洗澡及閱讀,都是在習慣的相同地點進行。

情境對習慣養成的重要性,在你搬家或換新工作時,就會很清楚地顯現出來。當你搬到一個新房子時,你會忽然發現最簡單的工作也會變得很困難。比方說做三明治會變得很麻煩,因為你得一直去想,到底刀子和盤子放在哪裡。不只是簡單的事變得很困難,你的所有作息習慣全部都會被打亂。

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,所有的工作都讓你覺得好像是新手上路一樣。甚至你會發現自己把舊習慣帶到新家,但是卻一點幫助都沒有,因為所有的東西都移位了,你熟悉的行為都變得很失敗。換新工作的情況也一樣。以前你在辦公室就好像有自動導航系統一樣,可以順利完成所有工作,但是到了新環境以後,一時之間,你會覺得好像是「如魚缺水」般地難以適應。

在人們如何適應環境改變的研究中,心理學家見識到了情境背景的重要性。有一項研究是追蹤學生轉學到另一所新大學時的行為習慣。這些學生被問及在轉學前跟轉學後看電視、看報紙與運動的頻率。他們也被問及在進行這些習慣行為時的情境為何,例如他們對情境的感覺、身在何處,以及當時是跟誰在一起。

這些問題的答案,可以建構出在他們從甲地搬到乙地時,情境是否真的改變了。比方說,很可能地點改變了,但是整體的情境並沒有改變。就像旅館的房間一樣,宿舍房間每一間看起來都一樣,因此很可能他們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改變。

根據參加實驗者的報告,當他們從甲大學轉到乙大學時,情境背景在改變習慣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他們發現如果他們想少看電視多運動的話,在轉學之後會變得比較容易,這是因為新環境沒有那些可以引起舊習慣的熟悉暗示。沒有了這些暗示,我們的自動導航系統很難平順操作,因此我們會有意識地詢問自己應該怎麼辦。

這就是為什麼搬家就跟度假一樣:不用做你所習慣的日常事務,因此你必須不斷自覺地去想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事。這種情況也發生在這些學生身上。與其自動地去看電視或看報紙,他們比較可能去想:「我今天計畫做什麼?」以及「我現在到底想做什麼?」這樣一來,一個含有各種可能的世界就被開啟了。

這個感覺平淡無奇的名詞「情境」,也可以包含其他人。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,旁人都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。研究學者在這項研究中發現,參加實驗者的行為會因為旁人的行為改變而被干擾。比方說,學生報告說如果他們身邊的人改看另一份報紙,他們也會改變自己的閱報習慣。

這並不是說我們會去模仿別人,只是他們有可能會讓我們改變習慣。這個實驗與另一個發現相符合,就是跟與他人居住的人比較起來,獨居的人報告說他們每天的行為會是比較習慣性的。也就是說外人會擾亂我們的日常作息,但是這種情況有時候是好的,有時候是壞的。

我們現在知道習慣是如何形成,是什麼感受,以及它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地位。另外習慣也有三個特性:第一、在沒有知覺、特意的狀態下,我們會自動進行習慣行為。第二、習慣行為本身很少會引起情感上的反應或波動。第三、習慣會深深地在引起習慣行為的情境中扎根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了解到各個習慣的養成時間會出現很大的差異。那麼到底我們對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掌控力呢?而且如果我們想要做出改變,到底會多容易?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寶鼎出版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其實,你一直受習慣擺布

其實,你一直受習慣擺布

在想改變習慣時,考驗就來了,二十一天養成新習慣的說法,可信嗎?為什麼我們願意做某些事、不願意做某些事?原因在於,習慣。習慣的力量比意志力還要強大,如果你知道如何運用,就能擺脫煩惱小事、創意不絕,找回工作與人生的主控權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