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s123產業園區
醫療業 > 醫療新聞

《大名醫開講》蘇大成:職業病門診 職場正義的捍衛者

  • 2020-10-30
  • 文/自由時報
  • 圖/自由時報
. 台灣職災補償繁瑣困難,台大環境及職業醫學部就是要幫職災病人找回權益。(記者胡志愷攝)

(蘇大成醫師為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心臟血管中心臨床教授,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)

我們台大醫院的環境及職業醫學部,是考量過去職業病的病人它們找不到所謂的社會公義,他們可能要得到他職業病的鑑定、職業病的確診,確診之後他才能夠進入所謂的職業傷害的補償、職業病的補償。職傷之後有很多的問題,比說你因為工作的因素,然後得到一個特別的病,這個病讓你變成殘廢,甚至是死亡。包括你的健康、你的金錢,甚至你的生命,這個職業病是誰要來補償,是相當困難的。

我們所處理的案件很多都是社會公益的事件,就像是RCA(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)的事件。RCA事件有時候會讓你感到非常的難過,就是說你明明是有這個事情,造成的傷害,但受難者卻要不到補償。

RCA這個事件牽涉兩個領域,它不只牽涉到職災的問題,因為在裡面工作的女工及工人,他們當時就住在RCA廠區裡面的宿舍,有一些是住在附近旁邊。住在宿舍的話,他們喝的水本來應該是自來水,可是因為工廠在某一些考量之下,方便他們用地下水。問題是RCA廠方當時,就把大概有將近十種他們使用的溶劑,大多是跟「氯(chlorine)」有關的,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氯乙烯、四氯乙烯,這些揮發性有機溶劑,大概都是跟氯有關的一些化學的揮發性物質。當時很多像電視機或者所謂電子用品,用這些溶劑去清洗,之後用完的廢液,就把它灌到地下去,汙染了地下水,結果讓飲用地下水的人遭受到病變。如果是廠區裡面的人那就是變成職業傷害,職業病。但是對於住在附近所謂的居民呢,它就變成了一個公害事件,是一個環境汙染事件。

確定職業病是平反社會正義

我們最常見的空氣汙染事件,以前住在所謂的石化工業區的,很多的居民都在抗議,那是屬於公害事件,屬於環境汙染事件。很多人生病了,這些人其實都是投訴無門,他們不知道要去哪裡得到一個公正的賠償。所以我們這個科部要做的事很多,你要去確定一個職業病,你的診斷一直到後面,都很費時間、費人力的,但你沒辦法得到一個適當的薪水上的補償。所以都是賠錢,我們科目在醫院裡面都是賠錢,每個月都是在賠錢,意思就是說你是賠錢的科部,因為你沒辦法去賺錢。當然啦,臺大醫院並不因為這個而關掉職業病門診,職安署有少數相應的補償措施,讓我們可以執行業務。為了留住人才,環職部的延續和發展,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改善。

這也是說我們這個科部在醫院裡的存在,我們扮演的角色,就是去幫忙社會正義工作的平反,來診斷職業病、確定職業病。

在門診,比方說你有過勞死這個的家屬,又或者病人病然來求診。過勞死病不見得是死掉啦,過勞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,造成所謂的心血管性疾病,比方說是中風死掉的,還是急性心肌梗塞並沒有死亡。你來申請鑑定,看你是不是因為過勞、因為工作的因素,而造成你的急性心肌梗塞。那如果我們確定診斷了,那你可以得到一些所謂補償,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。

我們有一個職業病門診,環境病跟職業病其實是目前時常卡在一起。

職業病最困難處在找出疾病根源

相當困難的一點就是說,我們必須要找出疾病的根源。等於是說,比如說你暴露在一個石棉的工作環境,然後到最後引發的石棉肺的疾病,甚至變成肺癌。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追溯以前的暴露史及工作史,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。20年、30年、40年前的工作,必須抽絲剝繭慢慢的去追查,比如你是從事室內裝潢的工作、或是板模的工作,這個工作當時用的原料,其實當時很多的裝潢,我們所說的建材很多其實都是石棉有關的,還有石棉瓦的作業,其實在台灣很常見,很多的頂樓加蓋,很多工廠的所謂的建材,它都使用到石棉。 但就算追查出來,其實也很難再去追究當初雇主是誰。

我們不是都在醫院診間,時常要去做現場調查。之前有個案例,有一位病患在灌二氧化碳桶的時候,突然就昏倒猝死,最後有被救回來。我們在他心臟裝設了一個自動電擊器,我們叫做ICD。這位病人開始是到心臟科來診斷,並做長期的追蹤。事後他就到我的職業病門診來尋求,懷疑他會不會因為在工作的場所、暴露在大量二氧化碳工作環境,而造成職業傷害。

為了這事情,我們要確定他的工作現場是不是會暴露到高量的二氧化碳,我們團隊就過去工廠,帶儀器去測量它的二氧化碳,實地請那個老闆,在作業現場再一次的操練給我們看,請其它的員工再表演一次。因為那個老闆非常願意配合,且他也願意幫忙解決這個事情。最後我們做完整個診斷後,確定不是因為工作而造成他心肌梗塞,因為二氧化碳的暴露不高,而且那個工作現場也是在半通風的狀態下。

最後確認這病人本身就有一個肥厚性心臟病,肥厚性心臟病其實就可以造成這樣的一個表現。所以說,即時我們知道他自己本身潛在有這個疾病,但是為了要確定他的職業暴露到底有沒有關連,我們就需要去做這些事情。

(攝影.剪輯/記者胡志愷.吳滋雅 策畫.訪談/記者歐祥義)

職缺快訊更多職缺快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