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[Tara Moore]/Getty Images
不論是打分數或面談,都是一種回饋(feedback)。而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給出、收到回饋,像是同事簡報時給予肯定的微笑;你剪了新髮型,別人投以欣賞的眼神。不過,績效面談凸顯出一件事:人常常聽不進他人的回饋。有時候是我們認為對方講的不正確,有時候是我們壓根就不信任對方。
哈佛法學院教授道格拉斯.史東(Douglas Stone)、席拉.西恩(Sheila Heen)的新書《謝謝你的回饋》(暫譯,原書名《Thanks for the Feedback》),即是討論為什麼聽進他人的建言這麼難,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所有的回饋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、真實或錯誤,都能對自己有用。
史東與西恩認為,學習面對回饋,不代表別人說了什麼,你就一定要聽,而是在決定要不要採納之前,我們還需要學會一套聆聽、理解和處理的技巧,以免錯過真正有益的建言。畢竟,回饋是不是有用,其實絕大部分是聽者的選擇。就像正面的回饋,人們多半樂於接受,負面的回饋,聽起來總是「忠言逆耳」。
作者找出了3個造成人們拒絕聆聽的「回饋觸發點」(feedback trigger),會讓人瞬間變得情緒化,憤怒、悲傷或焦慮,再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。
1.事實觸發點(truth trigger):針對回饋的內容(「你工作不認真」),我們認為那是錯的、不真實或沒用的,我們會非常生氣(「我哪有」),覺得被誤解了。
2.關係觸發點(relationship trigger):專注在給我們回饋的人是誰,而非內容本身,因此容易轉移焦點到指責對方的態度或雙方關係,像是我們是否信賴對方,又認為對方應該如何對待我們(「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結果你竟然這樣說」)。
3.身分觸發點(identity trigger):不管回饋的內容是什麼、說的人是誰,只要與我們的身分認同相牴觸(「你媽媽生病就把她送去療養院,真是不孝」),就會覺得受到威脅、感到羞恥或迷惘(「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孝順,卻得到這樣的評價,莫非我真的不孝?」)。
覺得意見「刺耳」的時候,問問自己想聽到什麼針對事實觸發點,如果你一聽到回饋,就判定那是錯誤、沒有建設性的意見,自然很容易就決定要忽略。然而,當你「判斷對方的意見有誤」時,你真的「理解對方的看法」嗎?作者指出,回饋主要有3種目的,分別是感謝(appreciation)、指導(coaching)和評估(evaluation)。
有時候,聽者期望的是某一種回饋,說者給的卻是另一種時,就會成期望落空,誤解對方的好意。比如說,太太剛開始學做飯,想聽到老公稱讚(感謝),結果他嘗一口就講出一堆建議(指導),讓妻子很氣餒。或者,女兒想學煮菜,請很會做菜的媽媽給建議(指導),結果媽媽只說很好啊,繼續加油(評估),女兒也覺得媽媽的回饋沒用。
因此,下次你聽到「刺耳」的回饋時,不妨先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回饋,再問問自己想聽到的又是哪一種,再設法讓雙方的期待達成一致,例如,太太請老公認可她的努力,女兒請媽媽給出具體建議。
回饋與關係要分開討論,避免模糊焦點其次,「誰給你回饋」相當程度地關係到你對回饋的感受。如果我們覺得對方不值得信任(「你自己就愛遲到,怎麼有資格叫我準時」)或動機可議(「你叫我離職是因為你想接我的位置吧」),就很難採納回饋。有時候,就連對方平常怎麼對待我們、用什麼方式給予回饋(當面講還是e-mail),也會影響你的接受度。
拿情侶吵架做例子:本來兩人為了某件事爭執,突然有一方說,「你怎麼用這種態度跟我講話」,爭吵的主軸立刻轉移到對方的態度,最後雙方都忘了吵架的原因。這種時候,可以試著將議題(主題)與關係(你對待我的方式)分開來,才可能進行有建設性的談話。
了解自己的脾性,別聽到敏感字眼就跳腳最後,尖銳的回饋可能直接挑戰了我們的身分認同,引發不安全感,導致我們根本沒聽完對方要講的話,就啟動了防衛機制,腎上腺素注入血液,躁動不安。
要化解這種情況,最難的是了解自己的脾性,找到「會動搖你的身分認同」的關鍵字,並且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某些字眼過度反應。例如,你總想當個好人,也自認為是個好人,一旦有人說了你不好,你可能就會很敏感,嚴詞反駁,忽略了意見的客觀性。
人人都喜歡聽好話,但是理智也告訴我們,別人給的回饋,即使「乍聽」是負面的,也可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墊腳石。能以開放態度接受建言的人,通常處在身分認同可以不斷成長(growth identity)的狀態,知道現狀不代表永恆,而挑戰,甚至是失敗,都是最好的進步機會。
《謝謝你的回饋》(暫譯,原書名《Thanks for the Feedback》)出版社:Viking Penguin 出版日期:2014年3月 ISBN:978-0-670-01715-7,作者:道格拉斯.史東(Douglas Stone)、席拉.西恩(Sheila Heen) 史東和西恩皆為哈佛法律學院教授,參與哈佛談判專案中心。之前兩人亦與布魯斯.巴頓(Bruce Patton)合寫暢銷書《Difficult Conversation》(中文版《再也沒有難談的事》,將於遠流出版)。
※更多精采好文,請見【上班‧這檔事】好文上架http://www.yes123.com.tw/admin/aboutwork/good_essay.asp專區。
※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10月號《經理人月刊》「活用統計做管理」。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:《經理人月刊》第119期http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
在《經理人月刊》每月位讀者接軌國際管理新知,深入探索本土企業管理案例與職場管理達人,並以徹底解讀、即學即用的編輯角度,填補經理人的管理需求,提供經理人解除焦慮的最佳對策。
果子電影公司負責人魏德聖——集合眾人成就一件美好的事,是最讓人精神滿足、最棒的工作。
周休假日,趁著秋高氣爽,外出散步。回家時,發現褲管和襪子黏滿了植物的芒刺,你皺了皺眉頭,接著動手取下這些煩人的「天然小鉤子」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以下各種抱怨:「為什麼他總是不懂我?」「那個新來的同事不知道在神祕什麼?」「我真的無法理解他的想法!」心理學家喬瑟夫・魯夫特(Joseph Luft)及哈利・英格漢(Har
邁入2025年,「AI」人工智慧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入日常生活,無論是語言翻譯、精簡文章還是搜尋在地美食,AI都能提供協助,因此學會使用AI工具也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。想要享有AI帶來的便利性,只要學會用正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前Google媒體運營總監伍德(Jenny Wood),在Google工作將近18年之久,在這段期間,她參與了數百次面試與錄取決策,並積累了大量關於職業發展的知識,她最近分享了在
〔記者楊綿傑/台北報導〕企業如何找到未來人才?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指出,未來的人才重點能力在於能自主學習、適應變化、跨域發展、解決問題等4項,公司不應再以學歷尋找人才,並應廢除不同類型學校論薪水的「九品官
第十三年舉辦的新營藝術季,策展主題以《水水三重奏》向外擴散藝術漣漪至銀齡、親子、青少年共同參與,廿九日下午四點將在新營文化中心旁的綠川廊道舉辦開幕,廿九、卅日開幕週推出十二場藝文表演,藝術季系列活動至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近期天氣變化劇烈,「春天後母面」的特性展露無遺,冷氣團接連來襲,導致不少民眾感冒後出現咳嗽難癒的情況。近期社群網路上流傳「阿伯止咳秘方」,指稱將綠茶加紅茶混合溫飲,連續喝3天能緩
連日來氣溫回升,艷陽高照,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櫻花盛開,花季主角染井吉野櫻遍地開花最吸睛,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為賞櫻焦點;紫藤花聖地嘉義縣梅山鄉瑞里「紫色山城」,處處可見盛開紫藤花,預計本週週末假日是
今年除了有《黑白大廚》評審白種元旗下的「香港飯店0410」即將登台,Threads上更瘋傳赴韓必吃的「風川鰻魚」,悄悄在台北中山區掛上招牌,未來不用飛出國,就能吃到美味的韓式烤鰻魚,詳細地址與開幕日期
〔即時新聞/綜合報導〕源自台灣的超人氣飲料「珍珠奶茶」(Bubble tea),不只受到台灣人喜愛,它的甜蜜魅力也擄獲各國民眾,成為享譽全球的台灣名產之一。近日知名跨國連鎖手搖飲料品牌「貢茶」(G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