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[Tara Moore]/Getty Images
不論是打分數或面談,都是一種回饋(feedback)。而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給出、收到回饋,像是同事簡報時給予肯定的微笑;你剪了新髮型,別人投以欣賞的眼神。不過,績效面談凸顯出一件事:人常常聽不進他人的回饋。有時候是我們認為對方講的不正確,有時候是我們壓根就不信任對方。
哈佛法學院教授道格拉斯.史東(Douglas Stone)、席拉.西恩(Sheila Heen)的新書《謝謝你的回饋》(暫譯,原書名《Thanks for the Feedback》),即是討論為什麼聽進他人的建言這麼難,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所有的回饋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、真實或錯誤,都能對自己有用。
史東與西恩認為,學習面對回饋,不代表別人說了什麼,你就一定要聽,而是在決定要不要採納之前,我們還需要學會一套聆聽、理解和處理的技巧,以免錯過真正有益的建言。畢竟,回饋是不是有用,其實絕大部分是聽者的選擇。就像正面的回饋,人們多半樂於接受,負面的回饋,聽起來總是「忠言逆耳」。
作者找出了3個造成人們拒絕聆聽的「回饋觸發點」(feedback trigger),會讓人瞬間變得情緒化,憤怒、悲傷或焦慮,再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。
1.事實觸發點(truth trigger):針對回饋的內容(「你工作不認真」),我們認為那是錯的、不真實或沒用的,我們會非常生氣(「我哪有」),覺得被誤解了。
2.關係觸發點(relationship trigger):專注在給我們回饋的人是誰,而非內容本身,因此容易轉移焦點到指責對方的態度或雙方關係,像是我們是否信賴對方,又認為對方應該如何對待我們(「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結果你竟然這樣說」)。
3.身分觸發點(identity trigger):不管回饋的內容是什麼、說的人是誰,只要與我們的身分認同相牴觸(「你媽媽生病就把她送去療養院,真是不孝」),就會覺得受到威脅、感到羞恥或迷惘(「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孝順,卻得到這樣的評價,莫非我真的不孝?」)。
覺得意見「刺耳」的時候,問問自己想聽到什麼針對事實觸發點,如果你一聽到回饋,就判定那是錯誤、沒有建設性的意見,自然很容易就決定要忽略。然而,當你「判斷對方的意見有誤」時,你真的「理解對方的看法」嗎?作者指出,回饋主要有3種目的,分別是感謝(appreciation)、指導(coaching)和評估(evaluation)。
有時候,聽者期望的是某一種回饋,說者給的卻是另一種時,就會成期望落空,誤解對方的好意。比如說,太太剛開始學做飯,想聽到老公稱讚(感謝),結果他嘗一口就講出一堆建議(指導),讓妻子很氣餒。或者,女兒想學煮菜,請很會做菜的媽媽給建議(指導),結果媽媽只說很好啊,繼續加油(評估),女兒也覺得媽媽的回饋沒用。
因此,下次你聽到「刺耳」的回饋時,不妨先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回饋,再問問自己想聽到的又是哪一種,再設法讓雙方的期待達成一致,例如,太太請老公認可她的努力,女兒請媽媽給出具體建議。
回饋與關係要分開討論,避免模糊焦點其次,「誰給你回饋」相當程度地關係到你對回饋的感受。如果我們覺得對方不值得信任(「你自己就愛遲到,怎麼有資格叫我準時」)或動機可議(「你叫我離職是因為你想接我的位置吧」),就很難採納回饋。有時候,就連對方平常怎麼對待我們、用什麼方式給予回饋(當面講還是e-mail),也會影響你的接受度。
拿情侶吵架做例子:本來兩人為了某件事爭執,突然有一方說,「你怎麼用這種態度跟我講話」,爭吵的主軸立刻轉移到對方的態度,最後雙方都忘了吵架的原因。這種時候,可以試著將議題(主題)與關係(你對待我的方式)分開來,才可能進行有建設性的談話。
了解自己的脾性,別聽到敏感字眼就跳腳最後,尖銳的回饋可能直接挑戰了我們的身分認同,引發不安全感,導致我們根本沒聽完對方要講的話,就啟動了防衛機制,腎上腺素注入血液,躁動不安。
要化解這種情況,最難的是了解自己的脾性,找到「會動搖你的身分認同」的關鍵字,並且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某些字眼過度反應。例如,你總想當個好人,也自認為是個好人,一旦有人說了你不好,你可能就會很敏感,嚴詞反駁,忽略了意見的客觀性。
人人都喜歡聽好話,但是理智也告訴我們,別人給的回饋,即使「乍聽」是負面的,也可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墊腳石。能以開放態度接受建言的人,通常處在身分認同可以不斷成長(growth identity)的狀態,知道現狀不代表永恆,而挑戰,甚至是失敗,都是最好的進步機會。
《謝謝你的回饋》(暫譯,原書名《Thanks for the Feedback》)出版社:Viking Penguin 出版日期:2014年3月 ISBN:978-0-670-01715-7,作者:道格拉斯.史東(Douglas Stone)、席拉.西恩(Sheila Heen) 史東和西恩皆為哈佛法律學院教授,參與哈佛談判專案中心。之前兩人亦與布魯斯.巴頓(Bruce Patton)合寫暢銷書《Difficult Conversation》(中文版《再也沒有難談的事》,將於遠流出版)。
※更多精采好文,請見【上班‧這檔事】好文上架http://www.yes123.com.tw/admin/aboutwork/good_essay.asp專區。
※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10月號《經理人月刊》「活用統計做管理」。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:《經理人月刊》第119期http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
在《經理人月刊》每月位讀者接軌國際管理新知,深入探索本土企業管理案例與職場管理達人,並以徹底解讀、即學即用的編輯角度,填補經理人的管理需求,提供經理人解除焦慮的最佳對策。
果子電影公司負責人魏德聖——集合眾人成就一件美好的事,是最讓人精神滿足、最棒的工作。
周休假日,趁著秋高氣爽,外出散步。回家時,發現褲管和襪子黏滿了植物的芒刺,你皺了皺眉頭,接著動手取下這些煩人的「天然小鉤子」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以下各種抱怨:「為什麼他總是不懂我?」「那個新來的同事不知道在神祕什麼?」「我真的無法理解他的想法!」心理學家喬瑟夫・魯夫特(Joseph Luft)及哈利・英格漢(Har
■魏錫賓 日本失落30年曾搬演出停滯的可怕:物價不漲、薪資不動,經濟有如一潭死水。雖然基本工資調高將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,但若是薪資
〔記者李容萍/桃園報導〕勞動部鼓勵中高齡退休族群重返職場,自今年2月實施「壯世代就業獎勵」,只要符合資格的退休族,重返職場滿一定時間,每人最高可領6萬元獎勵金,截至今年9月,成功協助10萬5561位中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知不覺越來越冷,很多人到冬天都會發現,自己好像心情特別不好,或是情緒特別容易低落?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在臉書專頁「蔡百祥臨床心理師」發文表示,要小心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
生活好書福市集本週六(廿三日)在北屯四張犁農村公園登場,今年第七屆主題推出「戶外閱讀」,現場設置帳篷與懶骨頭,準備卅個主題盲書袋,各放五本適合閤家閱讀書籍,讓民眾透過挑盲袋方式選書,鼓勵與親友一起來野
「二○二四桃園仙草嘉年華」本月廿三日起至十二月一日在楊梅休閒農業區、楊梅警分局上湖派出所旁花田登場,現場約四公頃原本綠油油的仙草田,隨著濕冷天氣報到,紫色仙草已開花近三成,有「台版普羅旺斯」之稱。市府
〔記者楊雅民/台北報導〕2024世界棒球12強賽(2024 WBSC Premier 12)B組賽事,中華隊今天以2比1擊敗多明尼加,萊爾富即日起至11月15日23:59分推出Hi café 特大杯全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許多求職者都想知道,在面試中要如何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,影片分享網站Vimeo的財務長蒙森(Gillian Munson)指出了求職者的嚴重警訊,就是根本沒有認真聽問題,並做出了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上班久坐電腦桌前,經常腰痠背痛好痛苦?可能是你的坐姿不對!對此,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臉書專頁「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|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