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他們檢視兩組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時,得到的結果是:這兩組的社會動學(Social dynamics)比我們所設想的更為類似,無論科學迷或陰謀論者,他們的發言與分享的內容,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觀點為標準。但在研究人員將五萬多條「揭露假訊息的貼文」(揭露常見但錯誤的訊息,並說明正確觀點)發給不同Facebook 社團時,科學迷與陰謀論者,兩種社團則出現不同的反應,只有科學迷社團對這些更正的報導有反應,陰謀論者則大多漠視這些報導。根據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說,這些科學迷至少還有自我質疑並修正的能力。
然而,當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時卻發現,兩組人之中,對修正報導有反應的,呈現的都是負面反應。由此看來,社群媒體顯然令人深陷「組塊思考」之中,就連原本應該了解「自我質疑」法則的科學迷,也不再以自我批判的態度進行反思。不只如此,他們還更強烈地受到自己所屬群體的內容影響,愈加肯定自己的世界觀。結果更正的報導效果適得其反,反而鞏固他們的象牙塔,而不是開啟他們的思想大門。
這種危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。在日益複雜、問題多樣的世界,我們很容易喪失綜觀全局的能力,所以我們會尋覓類似的,而不是積極面對差異。然而,組塊式學習與思考使我們容易犯錯,難怪推特上散播的錯誤訊息,數量是正確訊息的上百倍。但問題不在媒體,而是我們在媒體中仍舊依照自己的偏好生活:渴求他人贊同自己的觀點。
我們雖然誇耀自己活在文明、創新且多元的知識社會,但今日最具價值的企業,它們的經營模式的基礎卻恰好相反:安逸地待在自己的想法裡,盡可能少質疑。
基本上,我們的世界處處都建立在這種「組塊式思考」之上,因為這讓人感覺良好。亞馬遜建議我們購買之前買過的最類似書籍,但「購買過本書者討厭的書」豈不更有意思?又或者,Google 大神(偶爾)能根據這種法則運作:「這一點也不符合你搜尋的問題,但我們還是顯示給你看」?可惜這麼做是賺不到錢的。於是,一個不留神,我們就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,把自己訓練成偏執狹隘的人了。由於新媒體的緣故,最後我們會忘了如何分辨、測試自己的知識差異與界限,進而拓展我們的知識領域。
例如,我們認為網路上什麼都查得到,但實際上找到的,只是和我們最匹配的。但如果買一份報紙閱讀,那麼我花三歐元買到的,是在其他地方幾乎永遠讀不到的訊息。我花這筆錢買到被網路演算法擋駕,根本到不了我這裡的訊息。本書提到的故事和插曲,幾乎都不是我在網路上看到,而是藉由和他人談話或閱讀書籍、報章雜誌得知的。這並不代表我拒絕使用網路,恰好相反,我經常一連好幾個小時掛在網路上研究(並蒐集本書最後附上的參考資料),但好點子的核心往往來自線下的世界。
休息的力量你是怎麼幫植物澆水的?應該是規律地澆上少許水吧。假設室內植物一個月需要十公升的水,如果第一天你就將十公升的水全部倒進花盆裡,效果便會適得其反。這麼多水,土壤可能無法完全吸收,於是水會從盆子裡流出來,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根部甚至會腐爛。然而,我們往往採用這種方式學習:盡可能快速地灌進訊息(而且如同剛才所讀到的,將類似的主題「捆」在一起)。這種作法在我們身上,效果就如同浸泡太多水的植物。
我們雖然不會發生根部腐爛的後果,但一大部分的訊息卻滿溢出來,根本無法吸收,而留下來的訊息我們也沒有時間有條理地消化處理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如果能脫離資訊氾濫的苦海,忘掉這一切,我們反而會萬分慶幸,怪不得考試過後許多人便「腦袋空空」,我們不僅甩掉知識,也甩掉惱人的學習壓力。但這麼一來,也就沒有留下任何東西了。
因此,學習時絕對需要休息,這在學界稱為「間隔效應」(spacing effect)。我們對間隔效應的理解已有相當的歷史,這種觀點最早在一百三十年前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.艾賓浩斯(Hermann Ebbinghaus)提出,之後並由許多實驗證實。9 類似於我們為植物澆水:如果考試在一個月後舉行,而你有十個小時的準備時間,那麼以每星期學習兩個半小時效果較佳,而不是在考試前一天一口氣複習十個小時,因為神經細胞需要一些時間調適刺激。
在此提供各位一個好建議:每兩次學習之後應該休息多久,要視什麼時候考試而定。大體說來以一:五的比例為佳,也就是以從現在起到需要使用訊息時有多少時間為準,而休息時間的長短以總時間的10 至20%最理想。如果你希望十天後還能記住所學的內容,那麼就該安排一、兩天的休息時間。而如果想在一年後還能記住學習的內容,則休息時間加起來,最多可達兩個月。
看來,休息似乎挺不錯的。但休息也有助於我們運用所學,將所學轉用到新的情境上嗎?對此有人做過研究,研究人員為心理學系的女學生和少數男學生,提供氣象學基礎課程的速成班。由於雲的型態與大氣動力學鮮少是心理學的授課內容,因此是大多數受試者未曾學過的。其中一組學生要在上過課的隔天,利用網路課程將重要的氣象學訊息再複習一遍,另一組則是在八天後才利用網路再次複習課程內容,而兩組都是在三十五天後接受測驗。結果八天後才複習的那一組,記住的課程內容較多(因為他們遵守前面提到的一:五法則)。此外,在將所學的資訊運用在之前尚未遇過的新問題上時(例如雲的新型態),八天後才復習的一組的表現也較佳。由此看來,休息顯然有助於我們將訊息整理成為概念。
解釋間隔效應的理論五花八門12,而休息能帶來這麼好的效果,也許是因為這種刻意中斷也改變了我們所處的環境。將訊息分配成幾天吸收的人,很可能也在不同的情境下學習(有時在吃東西,有時陽光普照,有時在學習前聽了一首歌,有時日落),而學習時的環境越多樣,我們越能將所學應用在新的環境下,這種概化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
理解的技巧二:避免休息的陷阱要想將訊息轉化為知識,首先必須先消化訊息,這一點和我們進食相同。比如我愛吃水果,希望我體內大量的「水果分子」能轉化為「肌肉分子」,但想要實現這個願望,首先必須經過消化的過程。如果我只是不停地吃著水果,總有一天我會把肚皮撐破。接收訊息的情況也非常類似:一味吸收知識而不予以消化,最後我們也會「爆炸」。這種症狀你想必也很熟悉,這是資訊社會典型的文明病。我們總是緊張忙碌,時間似乎飛快過去,我們很難維持專注力,無法分辨重要與不重要,大大小小的事都記不住。
既然這樣,如果改為一小口一小口地學習,效果是否就好多了?畢竟我們現在沒有時間專注探究事物,如果能隨自己的喜好、時間與心情取用訊息,就像「知識隨手包」一般,豈不美哉?這種學習法被稱作是「小塊學習」(learning nuggets)、「一口即食式學習」(bite sized learning)或「微學習」(microlearning),在企業界深受歡迎,但這些方法效果真的好嗎?
為了以科學方式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有必要認識下面即將介紹的實驗。這項研究的目標在了解,受試者如何將思維模式建構為圖像。研究人員給第一組受試者交替著觀看種類不同的蝴蝶,第二組則採組塊法。結果如同預期,第一組較能將新的蝴蝶圖像正確分類。但如果在變換圖片時插入休息時間,這種差異便消失,第一組的表現變得與第二組平分秋色。
休息也有分好壞,好的休息能打斷組塊式學習的單調乏味,因此在學習某個數學概念時,我們必須在這個組塊中間休息,以創造時間上的差異性。這麼一來,經過休息之後,我們可以再次複習學過的內容,而且不會感到枯燥乏味。但如果學習內容本身就有變化,中間就不該休息,否則便會破壞這種對比效果。因此,正確的作法不是一律插進許多休息時間,而是要聰明休息。此時也適用一比五原則:五份學習搭配一份休息─但前提必須是這麼做能打斷枯燥乏味的感覺(或單一主題)。而如果能將各種活動與主題交替變換,效果更好,可以大幅減少需要的休息時間。
創造不確定性在傳授知識時,一般的作法總是盡可能說明得簡單清楚,避免困惑疑問,但這種方式很快就令人感到單調乏味。因為如果我們太快重複同樣的學習內容,就是老調重彈,但對人腦來說,最重要的標準在於是否有新訊息進來,而所有重複的訊息,都會立刻被人腦的過濾區(視丘)擋駕。視丘的希臘文「Thalamus」意思是「空間」 ,這裡堪稱是人腦的「接待室」,會攔住某些訊息,不讓它們進入我們的意識,所以我們才不會察覺到鞋子壓迫腳,或是我們手指上戴著戒指。
此外,神經細胞如果經常受到相同的刺激,久而久之,對這個刺激就不再有反應。舉例來說:如果你身邊突然有顆氣球破掉,你會嚇一大跳。但如果你身邊每五秒便有一顆氣球爆破,那麼最晚在第十次後你就會習以為常,震撼效果幾乎等同於零。同理,如果在香水店待太久,由於神經細胞已經習慣這些氣味,我們的嗅覺也會變得遲鈍。
同樣的道理不僅適用於氣味,也適用於訊息。如果我們反覆接受相同的訊息,我們的專注力與好奇心便會下降,這時如果能創造一些不確定性,效果反而較好。例如中斷一下、變換一下,或是來個測驗。在探討最佳學習法的第1.4 節中我們介紹過,「自我測驗」確實最能幫助我們牢記內容。此外,測
如果那些原本極易被遺忘的內容能夠被牢牢記住,那會怎麼樣?應該會變得更有說服力,同時也會更有自信、更加聰明。透過宮殿記憶法3步驟,每個人也能練出超強記憶。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許多求職者都想知道,在面試中要如何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,影片分享網站Vimeo的財務長蒙森(Gillian Munson)指出了求職者的嚴重警訊,就是根本沒有認真聽問題,並做出了
OpenAI 正式在 Microsoft Store 上架 ChatGPT 官方 App,讓 Windows 11 電腦用戶可以通過快捷鍵,迅速呼喚生成式 AI 助理解決各種疑難雜症。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產業,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,風力發電機技術人員的需求相當強勁,就業人數在未來10年內將翻倍,這工作不用大學畢業,年薪就上看10萬美元(約327萬元新台幣
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幾乎與LINE密不可合,多數人每天三不五時就在滑LINE收發訊息或聯絡工作,你是否計算過自己每天開啟LINE幾次嗎?
〔記者楊雅民/台北報導〕狂賀台灣隊奪下首座棒球世界冠軍,4家連鎖超商喊出促銷優惠「激動加碼」。
台灣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奪下冠軍,舉國同歡,不少商家紛紛推出優惠活動慶祝這個得來不易的榮耀。有網友自發在社群網站「噗浪」(Plurk)整理台灣各商家優惠活動,吸引大批鄉民接力分享。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知不覺越來越冷,很多人到冬天都會發現,自己好像心情特別不好,或是情緒特別容易低落?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在臉書專頁「蔡百祥臨床心理師」發文表示,要小心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
生活好書福市集本週六(廿三日)在北屯四張犁農村公園登場,今年第七屆主題推出「戶外閱讀」,現場設置帳篷與懶骨頭,準備卅個主題盲書袋,各放五本適合閤家閱讀書籍,讓民眾透過挑盲袋方式選書,鼓勵與親友一起來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