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職場新聞 > 焦點‧活動

〈財經週報- 未來工作〉工作變化很自然 台灣向ICT靠攏

  • 2021-1-27
  • 文/自由時報
  • 圖/靳昌玲
我國各業產值

我國各業產值

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事,但把時間軸再拉長,環境、產業與工作的改變可以看得更清楚。1981年時還未解嚴、仍有報禁,台積電還未成立,更沒有在1990年以後才急速發展的網際網路,那時農林漁牧從業人員超過百萬人,資通訊人才的需求正在摸索,恐怕誰也想不到目前的熱門工作。

我國1981年國內生產毛額(GDP)僅約新台幣1.8兆元,根據主計總處統計,農林漁牧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有新台幣1,327億元,所占比例為7.4%,製造業5,895億元,比例為32.6%,製造業中的ICT產業有771億元;過了近40年,GDP及製造業規模都約成長至10倍,2019年GDP增加為18.9兆元,製造業有58,762億元,維持在31%左右,農林漁牧3,185億元,相較1981年成長不到3倍,比例僅剩1.7%,而ICT產業則大幅成長至32,327億元,增加了40倍以上。

高產值成長產業 提供更好勞動條件

產業產值的成長速度影響了新工作的提供。就業人數與各業產值雖不完全成比例,高產值成長的產業,不一定提供最多的就業機會,但多半代表著更好的勞動條件,以及經濟發展的方向,也最需要新人才,更形塑了未來的工作。

隨著全球化、科技、社會結構等環境改變,服務業人口持續增加。台灣1993年農林漁牧從業人員約100萬人,占總數的11.5%,但2019年已不及56萬人,比例大幅減少至僅占4.7%;相對地,從事製造業者在1993年占28.4%約248萬人,從事服務業有432萬餘人,約占49.4%,到了2019年,製造業從業人員近307萬人,約占26.7%,而服務業則成長至685萬人,已占就業的60%,其他營造業等,也隨著景氣與社會改變而有波動,但幅度相對較緩和。

從1981年迄今40年,產業推陳出新再出新,台積電一年動輒徵才5千人,未來的工作機會與型態或許難測,但趨勢明顯,就是乘著新科技而來。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 《自由時報》 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自由時報

自由時報

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,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,受到廣大讀者肯定。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,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,不阿諛、不偏袒、不渲染,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,發揮「第四權」的監督精神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職場新聞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