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Dhaval Panchal,CC Licensed
這幾天,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議題,鬧得沸沸揚揚。起因是有位社會企業的執行長,在臉書上撰文評論他所協助的台大學生創業團隊,指出年輕人面對創業後的實際經營與挑戰,卻顯得十分「不靠譜」、「沒熱情」。導致他反思「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」。
在本週,我們不談這個個案,但我想要藉機來和大家聊聊「年輕人創業」這件事情:
創業,本來就是「九死一生」的事情
有一次,我在大學講課時,問台下的學生們:「你們之後想要自己創業的請舉手。」
結果,班上八成的同學都舉起了手。
從正面的角度解讀,年輕人普遍有著創業夢,是件好事情。這代表社會對於「創業」變得更加鼓勵、讚許或寬容,「失敗過的創業家」甚至是個榮譽象徵。有些企業也開始喜歡招收有創業經驗的人──整體來說好處在於,對年輕人來說,今天若創業失敗,通常也不會輸到完全沒有退路。
然而,從負面的角度解讀,這也使得沒本事、或根本不適合創業的人,紛紛創了業。人人想創業,卻沒有認知到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。造成許多創業者,尤其是年輕的創業者,抱著過度樂觀的期待開了公司,最都卻都落了個「花錢買教訓」的下場。
這 7 、 8 年來,單是我個人,就看過至少 100 組創業團隊,真正做成的不過一兩組而已。剩下的能繼續苟延殘喘就不錯了,大多數的撐了一兩年不到,就賠錢出場。
這些人裡面,從高學歷、家裡有錢、外企出身、拿了幾筆融資的「高配創業者」;到草根、沒錢、憑著一股氣硬幹的「低配創業者」都有。做的項目則從社交、電商、教育、社企、諮詢、智能硬件、母嬰商品⋯⋯五花八門。
然而,這些人的下場都差不多──全都失敗了。
而極少數成功的幾位,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異,還是在於人:成功創業家絕對不同於一般人,他們的眼光、戰略力、領導力、行動力、投入程度,都遠遠超越了一般人。
換句話說,我們得先認清一個事實:創業是需要天賦和本事的。而天賦是老天給的、是極少數人的,多數人是沒有的。
多數平庸的創業者,沒有天賦還要硬幹,幾乎就是失敗收場。
除了缺乏天賦,現在也不是合適創業的好時機
小米的創辦人雷軍講過一句名言:「創業,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,風口站對了,豬也可以飛起來。」
這說明了要創業成功,除了看你的本事之外,更重要的還需要看時機。
像是新市場開放、新科技突破、社會轉型等特殊時期,都能夠帶來好時機。
譬如說台灣早期的製造代工行業,就是趕上了冷戰後西方企業尋找廉價生產製造基地的時機;台積電趕上了半導體科技的爆發時期;Facebook、亞馬遜、Google 等科技巨頭,則趕上了互聯網的流量紅利等等。
而台灣有錢人紮堆的台商群體,也是趕上了 1980 年後中國大陸市場改革開放的紅利。
所謂「亂世出英雄」,在產業或社會轉型、動盪的時候,機會俯拾即是,對於創業者的天賦要求就沒那麼高。只要你敢賭,你敢拼,就「有可能」抓到暴富的機會。
然而,隨著社會結構逐漸穩定,過去成功的機會已經不能複製了。
常有些工商界大老批評年輕人,創業都只想到開咖啡廳這種小生意。開咖啡廳或許真的不是什麼大事業,但現在這個年頭,真的跑去開工廠,恐怕也賺不了多少錢了,更何況開工廠的進入門檻,也早已比半世紀前高得多了。
就拿開化工廠來說,半個世紀前開化工廠,只要找個鐵皮屋,買個鋼桶和攪拌器,把原料倒進去攪一攪就好。現在沒個幾億,花上一兩年蓋個現代化的產線,要怎麼競爭?
這實在不是年輕人玩得起的創業方法。
如果不做製造業,去做移動 APP 呢?
說實在話,從 2010 年移動互聯網爆發以來,台灣幾乎連一個世界級的應用都沒有誕生,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:移動 APP 是一個需要規模效應,需要龐大的本地用戶支持才能夠成功的創業路徑。
現在全球多數用戶使用的移動 APP ,幾乎都來自於美國和中國:像是 Facebook、微信、亞馬遜、淘寶等,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兩國有巨大的本地用戶可以支撐。當然,有些特例像是 瑞典的 Spotify 和新加坡的 Grab,但這畢竟是特例,規模和中美的互聯網巨頭不能相比。
隨著這十年來流量越來越貴,幾乎你能想到的需求都有 APP 能夠滿足。移動 APP 的創業窄門,現在也已經差不多關上了。
每次科技革命(內燃機、電腦、互聯網、智能手機等)都會帶來一次創業的機會。但當前科技革命帶來的紅利週期已經走到尾聲了,而新的科技紅利還沒到來。
簡單來說:如果你沒有新的市場可以開拓,沒有新的科技推動增長,那你最好不要隨便創業。
除了沒天賦、沒時機、你可能也沒資源
你可能覺得自己腦子特別好,是被上天眷顧的天才創業家,想到了一個絕頂厲害的商業模式,而此時此刻就是動手去做的最好時機,差只差在你沒有實踐的資源。
那麼你最好再考慮一下。
在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裡,主角通常都是先有了一個「清晰的遠見」、「無比的熱情」,知道自己要幹嘛,才去找人、找資源,然後「一起航向偉大的航道」的。
說句大實話:這都是「事後諸葛」、「擦脂抹粉」後的胡扯。
無論你有專業技術,你家裡有錢,你有行業人脈,你有政府關係⋯⋯啥都行,你一定是有什麼特殊的資源,才能夠拉起一面大旗,讓大家跟你一塊幹的。不然為什麼你行,別人不行呢?
看到一塊肥肉不是本事,有本事吃才是本事。
例如這幾年來,我認識不少到中國創業的歐美年輕創業家。他們看著 13 億人口市場看得眼紅,想要分一杯羹,於是興沖沖地跑到中國開公司。結果幾年過去,既沒搞出什麼像樣的產品、也沒在這市場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利基,把爸媽的積蓄賠光後,灰溜溜跑回歐美。
他們就是沒看清楚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變現,腦袋一熱就創業的。
許多學生創業的團隊也有一樣的毛病:無論是資本、專業、知識、人脈、洞察都很欠缺,但幾個人腦子一熱,就去創業了。
因為資源少,所以大學生創業能選擇的項目,通常也是進入門檻很低、自己熟悉的領域。像是開咖啡店、送外賣、開小吃店、租腳踏車、二手書店、家教網等。
不是說這些創業項目不好,你說開咖啡店是小打小鬧,星巴克也是市值百億美金的大生意──但問題是,這些進入門檻低的行業通常水很深,需要很強的營運能力。單靠學生團隊,很難搞起來的。
而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既不需要太大的資本投入、也沒什麼技術革新,看起來門檻很低,但市場上卻沒有既有的玩家,那你最好在興奮地說「我看到藍海了」之前,先多想想「為什麼」:
你絕對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,之前肯定也有其他人想過這個商業模式,為什麼人家沒做起來?要不是這個商業模式不可行,就是需要什麼特殊的資源投入。而這個資源你有嗎?
其實打工沒有這麼差
在社會普遍鼓吹創業的時候,我想要來唱個反調:其實先幫老闆打工、順便練功,也沒什麼不好。
尤其是學歷好、能力強的年輕人,只要挑選好合適的公司,搭上對的火箭、跟到對的老闆,好好奮鬥,認真工作。 30 歲前達到年薪 3、5 百萬,甚至破千萬台幣的案例,在筆者周邊比比皆是──至少,比創業幾年後成功獲得同等收入的人,要多上太多太多了。(詳見:《「上火箭指南」──想加入新創公司翻身的年輕人,如何挑選「不墜海的火箭」?》一文)
換言之,除非你「天縱英明」如賈伯斯,否則先給自己至少幾年的時間打工兼練功,培養該有的見識、眼界、能力和人脈,絕對比剛畢業(或還沒畢業)就自己創業的風險低多了。
「打工仔」的好處是,看到苗頭不對,可以隨時跳船。而創業者要下船,可就沒這麼容易了。
還是那句話,創業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──不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當談到如何在面試過程中脫穎而出時,前Google高管伍德(Jenny Wood),建議求職者採取一些策略,幫助他們在面試結束後,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。
〔記者楊綿傑/台北報導〕企業如何找到未來人才?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指出,未來的人才重點能力在於能自主學習、適應變化、跨域發展、解決問題等4項,公司不應再以學歷尋找人才,並應廢除不同類型學校論薪水的「九品官
邁入2025年,「AI」人工智慧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入日常生活,無論是語言翻譯、精簡文章還是搜尋在地美食,AI都能提供協助,因此學會使用AI工具也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。想要享有AI帶來的便利性,只要學會用正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前Google媒體運營總監伍德(Jenny Wood),在Google工作將近18年之久,在這段期間,她參與了數百次面試與錄取決策,並積累了大量關於職業發展的知識,她最近分享了在
速食控必吃!必勝客首度開賣「盲盒芝心蛇圈圈」,酸、甜、辣、鹹還有隱藏版隨機口味等你開箱,只要199元完全是愚人節開趴神器;達美樂則推出半導體界也話題性十足的「晶圓火山披薩」,買指定口味火山披薩即享買一
第十三年舉辦的新營藝術季,策展主題以《水水三重奏》向外擴散藝術漣漪至銀齡、親子、青少年共同參與,廿九日下午四點將在新營文化中心旁的綠川廊道舉辦開幕,廿九、卅日開幕週推出十二場藝文表演,藝術季系列活動至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近期天氣變化劇烈,「春天後母面」的特性展露無遺,冷氣團接連來襲,導致不少民眾感冒後出現咳嗽難癒的情況。近期社群網路上流傳「阿伯止咳秘方」,指稱將綠茶加紅茶混合溫飲,連續喝3天能緩
連日來氣溫回升,艷陽高照,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櫻花盛開,花季主角染井吉野櫻遍地開花最吸睛,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為賞櫻焦點;紫藤花聖地嘉義縣梅山鄉瑞里「紫色山城」,處處可見盛開紫藤花,預計本週週末假日是
今年除了有《黑白大廚》評審白種元旗下的「香港飯店0410」即將登台,Threads上更瘋傳赴韓必吃的「風川鰻魚」,悄悄在台北中山區掛上招牌,未來不用飛出國,就能吃到美味的韓式烤鰻魚,詳細地址與開幕日期
〔即時新聞/綜合報導〕源自台灣的超人氣飲料「珍珠奶茶」(Bubble tea),不只受到台灣人喜愛,它的甜蜜魅力也擄獲各國民眾,成為享譽全球的台灣名產之一。近日知名跨國連鎖手搖飲料品牌「貢茶」(G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