賴揆指全國勞工平均薪資四九九八九元創歷史新高。(圖為資料照,記者李欣芳攝)
昨夜,一則媒體顯然未經專業審閱,就疑似按照「官方說法」發布的新聞,瞬間傳遍了我臉書上的台灣好友圈。
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:〈 2018 實質總薪資每月 59, 852 元!(政院副院長)施俊吉:創18 年新高〉。
可能我小小美國商研所畢業生,在台灣的交友圈比較狹小比較「魯」,朋友們幾乎全數對這個數字感到「驚訝」甚至「驚駭」,紛紛表示:「天啊!我只有平均值的一半!」;「怎麼可能?之前不是才有新聞公布,月薪約 6.2 萬,就是台灣平均的薪資所得前 10% 嗎?那這樣前10% 以上的人薪水有多高啊!」;「對不起,原來我長久以來拉低了全國的薪資平均」⋯⋯等。
據我自己印象中,台灣歷年各業受僱員工「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」(這名詞我知道可能有點複雜,下文會逐一解釋),將「工業」與「服務業」兩大類合併計算後,根據主計總處的官方統計,長年以來,明明也都在新台幣 40,000 元以下,每年「龜速前進」。
這數字卻突然在 2018 年「暴衝」到 59,852 元,怎麼看都不科學啊!
於是,秉持著我商學院畢業的「統計」與「學術」背景⋯⋯其實根本不用,只要有小學加減乘除的概念,配合資料蒐證的精神就可以了——總之我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,自己查了行政院長與副院長「笑咪咪地連袂發布」的統計數字來源之後⋯⋯
我感到非常,非常的生氣。
因為,不論是官員或媒體的責任,或是兩者的「共業」,這完全是在胡亂操弄國家統計數據的資料,「先射箭再畫靶」,製造出一個完全罔顧現況、也缺乏根據的數字——而且其操作手法,還很粗糙。
曾幾何時,我們的政府官員也淪落到要這樣「做出」漂亮數字、拒絕正視現況,有如鴕鳥一般?而部分主流媒體甚至不加查證、也不嘗試解讀分析,就這樣荒腔走板地「配合演出」這個惡劣戲碼?
隱藏 2017 年「年終獎金 / 紅利」,魚目混珠的「神來一筆」
其實,對於稍微受過統計訓練的人士來說,看到這樣的報導標題與數字,馬上就知道有問題。但由於術業有專攻,大家平日工作辛苦,也不見得有時間去一一查證,然後(像我一樣怒急攻心地)打字,還要投稿(不知道換日線總編輯老張還醒著否?)「以正視聽」,因此基於義務與義憤,我想我還是 step by step 地,幫各位讀者朋友們省點時間,告訴大家這個「神」統計數字,是怎麼來的:
首先,賴清德和施俊吉兩位行政院的最高首長和次長,所公布的「神秘數字」 59,852 元,「應是」基於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發布的「受僱員工薪資統計速報」(連結在此,截圖如下,新聞稿在此):
來源:行政院主計總處
在這份統計數字中,我們可以看到, 2018 年(民國 107 年一到三月),「工業及服務業每人每月總薪資」(根據主計總處定義,即為全國受雇員工平均「總薪資」,相對於「經常性」薪資,包含了年終獎金、紅利與加班費等,以下沿用簡稱「總薪資」),高達新台幣 63,850 元。
而首長們引用的數字,還很「貼心」地計算了物價指數上漲幅度(一到三月平均約 1.55 %),因此將「總薪資」的新台幣 63,850 元,打了「九八折」左右,因而得出 59,852 元這個數字。
主計總處的這份「速報」更是「貼心」——還羅列出 2017 年各月的「平均總薪資」:只見不論是 2013 年到 2017 年,或 2017 年各月份一連串的「 4 字頭」數字,跟這個最新的 2018 年動輒「 6 字頭」甚至「 8 字頭」的輝煌數據,簡直沒得比啊!原來低薪凍漲都是假, 2018 景氣春燕回來了!⋯⋯。
等一下! 2017 年一月份的數字呢?為什麼表內 2017 年的統計數字,獨獨漏了 2017 年一月份的數字,直接從二月份列起,甚至因為表格排列的關係,讓「 2017 全年平均」的數字,看起來好像就是該年一月的數據?
我於是查詢了行政院主計總處,民國 107 年一月「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」中,按照同樣標準計算的「表七:歷年各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」(連結在此,截圖如下):
原來那「最新統計速報中消失的一個月」,該月的「全國受雇員工平均『總薪資』」,高達 93,144 元!
看到這裡,相信大家應該都已經猜到原因——沒有錯,去年(2017)的農曆春節是一月底;今年(2018)的農曆春節是二月中。各公司行號普遍在春節前發放年終獎金,自然會造成該月(加算獎金紅利與加班費的)「全國受雇員工平均總薪資」,較平常大幅升高。
這回過頭來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:用前述包含各項獎金與加班費的「平均總薪資」,來「換算為」或「影射為」勞方朋友們的每月月薪,是否適當?
尤其,單以包含春節前年終獎金發放的「第一季數字」,大辣辣地公布並且作為官方新聞稿標題:〈2018 年第 1 季實質總薪資創歷史新高〉,有沒有刻意引導(或誤導)之嫌?
若計算「每月經常性薪資」,成長根本不是「歷史新高」
上面這個問題,也許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,一時三刻也爭辯不完,但好在主計總處早有不計算勞工們「每年根本不知道有沒有、有多少」的年終獎金等,即所謂的「每月經常性薪資」統計。
因此,我們接著就來看看這份統計。(表8:歷年各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統計。連結在此,截圖如下)
上表中可以看到,由於去除了年終獎金等「固定月薪外收入」等因素,每月間的落差明顯減少,而一到三月與去年同期比較的成長率,也從首長言論中聚焦的「平均總薪資名目漲幅高達 4.67%」,變為「顯然相對較可能符合實況」的 2.71%。(未計算通膨指數)
而若綜觀歷年數據,「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」年成長率,近 20 年來,僅管在「今年一到三月與同期比較」上是成長了 2.71 %,較近幾年的「年均成長率」都高,但就算單以這個第一季的數字(不代表全年數字)與歷年薪資成長率相比,顯然仍然沒有創下所謂的「歷史新高」:(資料來源連結在此,圖表如下)
這邊補充一下:為什麼平均月薪數字,所謂的「絕對數值」創新高沒有意義,(計算通膨後的)「漲幅」創新高才有意義——答案就是「通貨膨漲」。試想,假設某國每年平均通膨 3 % ,某年突然爆衝到 10% ,但該年度平均月薪(名目)漲幅 7 %,絕對數字更創下「有史以來新高」。
但這對一般民眾來說,「歷史新高」的薪資,實際上仍是荷包縮水——除了政客可以拿來「自我吹捧一番」之外,根本沒有任何意義。
所以,在此我也粗略地綜合近 20 年來「每人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漲幅」,與常用來計算通膨的「核心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」,估算出台灣所有勞方朋友們,近 20 年來(包括 2018 年 1 到 3 月)相對可能「較為有感」與「貼近真相」的歷年「薪資漲幅」——
必須聲明的是,這只是非常簡單地以「經常性薪資年漲幅」( 2018 年以第一季平均值計算)減去「通膨年增率」得出來的年成長率(%,綠線所示),並不能算是嚴謹的實質薪資平均漲幅統計。
但相信這已經足夠反應出「相對(官方公布)接近」的「薪情」:儘管去年至今和今年第一季,計算物價上漲影響後的薪資漲幅,的確稍有增加(分別為 1.2% 和 1.16%),但從過去 20 年的長期趨勢來看——很顯然要脫離「薪資凍漲」格局,台灣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。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最近,由於北京當局推出「惠台政策」,引起海內外台灣青年們的廣泛討論。有人認為這是台灣青年世代「天然亡」的警訊,筆者認為此言不虛——所謂「惠台政策」產生的「磁吸效應」,在台灣確實會加速人才流失,更將影響
以臺灣現在的狀況來看,政府的政策很難幫到年輕人。既然「求人」效果不大,那麼我們只好「求己」,臺灣的年輕人,該用哪些方法自救呢?
這幾年,低薪問題成為一直纏繞台灣且揮之不去的惡夢和陰影,新聞媒體幾乎每週播放相同話題──不知道是為了督促政府的改革,還是洗腦我們的自卑情緒。最令人感嘆的,是它已經變成了國際新聞,還成為對岸媒體大幅報導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週六(21日)是冬至,不少家庭會應景煮碗湯圓;對此,營養師李婉萍提醒,由於湯圓熱量較高,且部分湯品餡料含高鉀,建議糖尿病、腎臟病、胃食道逆流者則適量吃,並選擇適合的配料及時間食用
在2024年的尾聲,人氣手搖飲再度重磅聯名,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皮克斯經典動畫《玩具總動員》為主題,換上造型杯身,更加碼推出3款新飲品,以及超實用的飲料提袋、環保袋,粉絲們絕對要蒐集!萬波則與《飛天小女警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從最佳化工作流程,到預測客戶行為,如今企業越來越仰賴透過「數據」來推動一系列決策,市場對於數據分析師的需求不斷增加,這使數據分析師的年薪超過10萬美元(約327萬元新台幣),而且
想要找資料不一定要靠 Google 了!今日 OpenAI 正式開放所有民眾免費使用 ChatGPT Search,讓生成式 AI 也能具備網路即時查找資料的功能。
〔記者甘孟霖/台北報導〕天后張惠妹跨年夜將於台北大巨蛋開唱,加上北市府跨年晚會,預估吸引破20萬人潮湧入東區,為鼓勵散場分流,台北捷運公司規劃鼓勵措施,2025年1月1日0時至6時,持電子票證、單程票
小資上班族最愛的超商咖啡優惠來囉!7-ELEVEN高端精品咖啡品牌「!+? CAFE RESERVE不可思議咖啡」歡慶6週年,祭出「千杯咖啡請你喝」的身分證優惠,只要姓名對中「不」、「可」、「思」、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