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職場新知

25 歲這年,我在新加坡月薪9萬

  • 2018-4-10
  • 文/RaRa
  • 圖/Beshef

我在新加坡開的薪水是月薪 8 萬多元──這已是我在台灣時月薪的 2.2 倍。開出這樣的薪水時,我懷疑自己會被拒絕,沒想到,公司最後直接幫我把薪資調到新台幣 9 萬。


在 4 個小時的飛行後,拿著我的台灣護照,走過新加坡機場的快速通關通道,按下指紋迅速入關。

在著名的新加坡樟宜機場, 40 多個行李輸送台快速運作著,出關後已看到我的行李被運送出來──從飛機落地到我搭上 Uber,竟花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。每一次下飛機,總是讓我再次體驗到新加坡的「效率」,與「怕輸」的精神。

我今年 25 歲,畢業後在台灣工作了將近兩年,目前於新加坡住了一年又 48 天。去年(2017)在我到新加坡半年後,偶然從台灣的新聞上得知新加坡在徵招台灣人來這邊當「輔警」的新聞,這幾天剛好又在《換日線》上讀到了第一批輔警的分享文章,引起許多關於「到新加坡工作」的正反意見與討論。

我想到這一年來,其實有不少親朋好友透過各種方式,詢問我是如何來到新加坡工作的、實際的環境又是如何?到底好不好?因此決定在此也把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實況與觀察,分享給大家。

當然,不同工作的環境與條件,每個人的能力與機運,以及從何種角度看待新加坡⋯⋯都會有所不同,很難絕對客觀地說「到新加坡工作到底好不好」,但希望我的經驗,能幫助到正在考慮海外求職的你,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之一:

沒有任何海外留學經驗,工作兩年後立定決心「向外闖」

從小在台北長大,我沒有任何外僑學校或海外留學的經驗,大學時的專長是外語,畢業後在一間遊戲公司擔任「國際事務專員」,負責幫行銷人員與海外總部溝通。

近十年全球手機遊戲的市場成長非常快速,亞洲的日本和韓國,更是開發手遊的重點國家,但遊戲業界的規模較小,各公司往同業挖角的情形也就越發明顯。在遊戲公司一年之後,我已經開始負責與海外的行銷公司聯繫,對於移動通訊 app 的行銷與廣告也小有涉略,再加上大學時學的兩個外語, 2016 年年底,有兩間歐洲廣告商正式向我招手,希望我加入他們位於新加坡或韓國的團隊。

在那一次的轉職過程中,我深刻體會到台灣目前大環境的問題:薪資太低、福利太差又太過血汗的共同點,促使我告訴自己:「一定要到國外闖天下」。

在這邊,想先建議有出走計畫或想法的台灣朋友們,如果有海外求職的決心,可以從找工作和準備履歷時就開始「國際化」:雖然台灣人常用的幾個「數字」徵才網站上,往往也有不少的國外職缺,但要知道跟 Linkedin 或其他國外的徵才網站相比,台灣網站上海外職缺的比例,可以說是少之又少;另外,履歷表應該要以流暢的英文表達為基準,若是想要表現自己會多國語言,除了在英文履歷表上寫上精通的語言之外,也可以準備一張簡單的他國語言簡歷。有了這樣「破釜沉舟」決心,才能更有效的往世界出發。

面試時觀察到的「對待(準)員工態度差異」:

還記得畢業後,在台灣陸續進行企業面試時,我曾遇過當場給我難看、把我罵得一文不值的業務主管;也曾遇過聊了三、四個小時公司願景,卻直到現在都沒通知、回覆我詢問面試結果的公司──簡而言之,在我的經驗裡,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,都傾向以將面試候選人視為「你在求我給你工作」;而非「我們能否互相創造雙贏」的態度,進行人才的招募。

所以在與這幾間歐洲公司面試時,我緊張地一再事先練習英文問答,希望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。沒想到兩次的面試竟然都是用 skype 通話的方式進行,人在歐洲的老闆,完全沒有要求打開視訊鏡頭,聽完基本的自我介紹後就切入正題,詢問過去相關業務的經歷、知不知道新業務的內容、對於加入團隊後的方向有甚麼想法。比起「我要來測試看看這個員工的極限到哪」,老闆更想知道的,是「這個員工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職位,是否適合彼此合作共創更大市場」。

在那幾場面試之後,我才發現過去那些我認為可以「磨練自己」的可怕面試,是不是就是因為台灣的就業環境過於傾斜,才會讓老闆們總是習慣性地看不起每一個「低聲下氣來求職」的員工?

驚覺自己深受「台灣薪資行情」桎梏

在面試過後,不到一個星期,這間歐洲公司在新加坡的人資主管就與我聯絡,和我談薪資和其他福利問題。

在提薪資的時候,我一直不覺得有什麼問題。但在後來公司幫我申請新加坡工作簽證時、還有在進公司一年之後,我兩度嚴重感受到自己「深受台灣薪資結構問題影響」的這件事──

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大致上分為 EP 、 SP 和 WP ,依照薪資和經歷等有所不同,我的公司堅持要幫每一個員工申請最高級的 EP ,申請 EP 時公司要另外向政府支付外國人稅金,所以不見得每間公司都願意幫員工申請 EP ,但我的簽證竟然在申請時出了問題,一問之下,才知道是因為我向公司要求的薪水,低於申請 EP 的最低薪資限制。

當時我開的薪水,是新幣 3,600 元,換算成台幣大約是月薪 8 萬多元──這已是我在台灣時月薪的 2.2 倍。開出這樣的薪水時,我甚至懷疑自己會不會被拒絕,或是被嫌棄「怎麼這個年紀敢開這樣的薪資」,也已經做好要被公司「砍價」的準備。

但沒想到,公司最後直接幫我把薪資調到高於 4,000 新幣(約新台幣 9 萬元),簽證也就在調完薪資後很快通過了。

在公司的第一年,因為已經是台灣所謂的「年薪百萬」,總感覺自己坐領高薪,但沒想到後來公司又再次招募新的員工──這次從韓國挖角一個背景相似、但工作經驗比我少的員工──我才了解這樣的薪資,在韓國的業界其實是非常基本的。在會多國語言的狀況下,更有韓國同業跟我建議應該要「月薪 6,000 新幣」(約台幣 13 萬)上下,才是該職務的薪資行情。

「但是新加坡物價高,壓力很大」──真的嗎?

每每聽完我在新加坡工作的薪資待遇,台灣的親戚、朋友,都必定會接著說一句:「但是那邊生活費也很高,而且薪資那麼高,壓力一定很大⋯⋯」

但在新加坡的台灣朋友們聚會上,大家回想自己的生活:除了真的很貴、每月平均要 600─1000 新幣(約新台幣 1.3 萬到 2.3 萬)的租屋費用之外,新加坡生活「非必須」的東西的確是「貴得嚇人」──所謂「非必須」,指的是菸、酒、娛樂生活、咖啡廳或高級餐廳等。

然而,一般超市和平日中午我常去的美食街,基本上一餐也都能控制在新幣 5 到 8 元(台幣約 150 元)左右──還記得在離開台灣前,我在信義區上班,每天中午的餐費也都差不多是這樣,省吃儉用卻存不到甚麼錢。反觀現在每個月都至少能夠存 3─5 萬台幣,哪個地方的「所得/物價比」高,相信不用多做比較。

另外談到壓力(或所謂過勞),新加坡是各國外商群集的一個國家,每一間外商自然有其不同的企業文化,每個人對不同制度的看法也不同。但以我個人來說,我們公司「完全責任制」的氛圍,讓我非常喜歡──雖然有規定的上下班時間,但不打卡、也沒有遲到的制度,重點是完成責任內的工作。

這讓每個員工在需要與客戶溝通、或有重大專案時,會心甘情願地加班或在家工作,但晚下班的隔天,即使到中午才進公司也沒有任何主管會嘮叨;另外公司給所有員工 20 天年假,使用這些年假時,公司更完全不會過問為什麼要請假,在請假系統上也只要寫個簡單的「Personal Vacation」即可,沒有所謂「有假卻不能請」的狀況發生過。

在年假之外,還有新加坡政府規定的 14 天有薪病假,拿病假不僅不會像台灣一樣被扣半薪,去看醫生後的收據,還能向公司請款(每間公司的補助金額不一,大約是一次 60─80 元新幣左右)。

「別把自己看小了」,勇敢尋求不一樣的可能

在和新加坡同事聊天時,他們也總是好奇台灣的職場文化,但每次提到病假時,他們總會問我:「為什麼你們在台灣看醫生,不能跟公司報帳?」每每被問到這問題,我也都語塞無法回答──新加坡的醫療費用比台灣高上許多沒錯,但政府的公積金也有保障新加坡人看醫生時的補助。且即便如此,多數具規模的公司,也都會有一個讓員工生病時看醫生報帳的機制。單從這點來看,比起台灣「不能報帳還要扣半薪」的環境,感覺上在新加坡外商工作,真的比較有被公司看成「一份子」的感覺。

如同前述,每個人看待新加坡的角度、每個人在不同公司的制度規範下工作環境也不同──我也相信,應該會有很多同樣在新加坡打拼的台灣朋友,對我的這篇文章有不同意見。

但我想說的是,每間公司一定還是會有自己不同的企業文化,而「新加坡」的「好或壞」,也不是本文重點──透過這篇文章,我想告訴大家的重點在於:也許在台灣不被重視的,我們的專業,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能夠找到更好、更完善的待遇。

在公司相對保障勞工的工作環境下,在新加坡生活一年多的我,已經決定要繼續在這裡,為接下來的職涯好好努力,就連當初捨不得、每天打電話要我回台灣的父母,如今也認同了我的決定。

雖然也期待未來有一天能夠帶著在國外的所見所學回到台灣、貢獻台灣,但反觀目前台灣的大環境,也許,這一天還要再等一陣子⋯⋯。

文末,想再次對所有身在台灣的朋友們說,趁年輕時,真的應該多嘗試不同的可能性、以世界

換日線 Crossing

換日線 Crossing
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推薦文章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