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政府打壓勞工,是為了要拯救台灣經濟,你信嗎?

  • 2018-1-26
  • 文/劉庭安/我所見的世界
  • 圖/總統府

這幾週來我一直反覆在想,把《勞基法》修得如此不堪,明裡暗裡縱容資方欺壓勞工,到底為的是啥呢?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:政府打壓勞工,為的是要拯救台灣。很匪夷所思嗎?請聽我細細道來......

圖片來源: 總統府,CC Licensed

老實說,我信。

這幾週來我一直反反覆覆的在想,執政者把《勞基法》修得如此不堪,明裡暗裡縱容資方欺壓勞工,到底為的是啥呢?

我下意識的直覺是:這是執政者勾結資本家,貪圖資方的政治獻金,壓迫底層人民。

但我後來越想越不對,因為這筆帳怎樣都算不過來。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:政府打壓勞工,為的是要拯救台灣。

很匪夷所思嗎?請聽我細細道來:

先讓我們來算算帳

要猜測一個行為的目的,首先要看這個行為的受益者是誰。就像發生了一起兇殺案,最大嫌疑人一定是最大受益人。

那麼,勞基法修惡,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呢?首先是資本家。而且還不是先進行業的資本家,而是落後的中小企業和傳產,因為他們最能夠從壓低勞動條件中獲益。

像是台積電、聯發科這種高科技先進公司,主要靠的是資本和技術賺錢,雇用的也是高技術人才,勞基法修法的益處,對它們來說反而微乎其微。

咦,等等。修法的不是執政官員和立委們嗎?他們又不是中小企業主,修法又圖利不到他們,為什麼要壓榨勞工呢?

「為了政治獻金啊!」有些讀者可能在笑我傻了。在主流思維中,企業主獲利之後,會捐款給政治人物,幫助他們打贏選戰。

但這就出現了一個弔詭之處:政客討好資方是為了收政治獻金,收政治獻金是為了打贏選戰。但是為了收政治獻金而把選民往死裡得罪了,還選得贏嗎?

許多人說那是因為在野黨黨實力太弱,執政黨無懼得罪選民。但話又說回來,如果當前在野勢力無足為懼,修法前的《勞基法》難道就不夠「惡」了嗎?台灣的資本家「西瓜偎大邊」也不是一兩天的事,政治獻金豈敢少給?執政黨何苦這樣瘋狂得罪選民?

這個帳怎樣都是算不過來的。在選舉制度下,無論執政者求的是權力還是財富,都必須建立在「能夠長期執政」的基礎上。得罪選民,無異是殺雞取卵、飲鴆止渴的昏招。

壓迫廣大的勞工選民,無論是政治帳還是經濟帳,都是算不過來的。

好吧,假設執政者不是白痴,那在沒有任何利己的好處下,我們恐怕只能夠推斷出一個結論:執政者壓迫勞工不是為了利益,而是為了崇高的理想,是為了拯救台灣。

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嗎?但我們看看台灣的現狀,這似乎已經是唯一的辦法。

台灣的現狀:一盤散沙的落後中小企業

我在以前的文章《台灣經濟大敗局:1990 年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》中解釋過,其實所謂的「台灣經濟奇蹟」,不過是抓住了戰後製造業移往亞洲的機會;而台灣的衰退,也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。

1980 年代,歐美國家的跨國企業尋找廉價的海外生產基地,台灣依靠人口紅利大幅增長,開始了以加工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道路。

而到了 1990 年代,其實台灣的製造業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關口了──因為逐步上漲的工資和生產成本,使台灣已經不再是最便宜的「全球生產基地」。

照道理說,這時候台灣應該走上日本、韓國的道路,走上品牌、品質、設計的提昇之路。可惜,這個時候正碰上中國大陸進行市場化改革,吸引全球的資本進入大陸市場。語言相通、地理相近的台資企業,此時開始大規模的搬移到了大陸。

就這樣,正在產業轉型關鍵點的台灣產業,就像一壺快要燒開的水,又給倒了出來。商人們帶著資金和技術離開了台灣,只留下了一個空心化的產業。

留在台灣的,除了像是台積電、鴻海、聯發科等,在全球市場中仍然舉足輕重的大玩家,以及極少數在冷門領域拔尖的「隱形冠軍」外,剩下眾多製造業為主的中小企業,多半是早就該被時代淘汰掉的落後企業。只是靠著政府關係、補貼、免稅、廉價人力、土地、電力,勉強在資訊革命的時代中,苟延殘喘而已。

台灣中小企業 vs 韓國壟斷財閥

這 20 年來,同樣「亞洲四小龍」的韓國和台灣,明顯走上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。

韓國選擇的道路,是傾全國之力扶植出世界級的企業。韓國的前十大財閥佔了韓國 85% 的 GDP。由財閥壟斷整個社會的財富,當然製造了不少社會問題;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,統合全國之力相當於把拳頭握緊,僅有五千萬人口的韓國,創造了三星、現代、LG、SK 等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的大公司。

反觀台灣,中小企業佔全台企業數的 98% ,雇用的人數佔了全台就業人數的 78%。從好處上說是台灣人有創業精神,但壞處也很明顯:因為規模小,在技術上無法投資升級,只能靠不斷的降低成本來競爭。而中小企業間缺乏整合,有如一盤散沙,同質性高、互相競爭嚴重。

隨著時代演進,龐大資本和技術累積在商業中越來越重要,韓國財閥的優勢越來越明顯,而台灣中小企業的劣勢也暴露無疑。

但這些中小企業雖然早就岌岌可危,卻雇用了全台 78% 的就業人口,根本不可能讓他們「說倒就倒」。

台灣政府能夠做的,只有為這些落後的中小企業「輸血」,期待他們能多活一天是一天,同時期待他們能夠爭點氣,有一天能「成功轉型」。

要中小企業轉型,只能打壓勞工

繞了一大圈,我們回來說說為什麼政府要打壓勞工。佔了台灣經濟大多數的中小企業,現在陷入了困難的僵局,迫切需要轉型。

而轉型需要什麼呢?需要錢啊!無論是投資新技術、進入新市場、研發新產品,每一項都需要用錢!而這些中小企業每個都熬得苦哈哈的,市場越變越小,哪有錢轉型呢?

唯一的辦法,就是由政府幫助企業減少成本,把轉型的錢摳出來。但稅也降了,水費電費、土地環保也都低到無法再低了,還能從哪裡去摳錢呢?

你猜對了,就是 從壓迫勞工、降低人力成本裡去摳錢。

可惜,這一切都是徒勞無功

很遺憾的, 哪怕執政者的立意再良善,台灣中小企業的改革,也是 99% 註定會以失敗收場的。先別說依照台灣「慣老闆」們的惡劣習性,摳出來的錢多半會放進自己口袋裡,就算是老闆們願意投資升級好了,成功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。

首先是時代已經不一樣了。如今全球的經濟是以美國負責前沿創新、中國大陸負責製造生產的雙核心結構。中國大陸擁有巨大且富有彈性的供應鏈,還擁有 13 億人的內需市場,台灣的中小企業根本難以競爭。而台資企業就算要繼續拼低成本,也低不過越南、印尼等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企業。

講句老實話,上個世代有遠見的企業家,諸如張忠謀、郭台銘等人,他們早已完成了由小變大的轉型之路、或早已拓展到台灣以外的市場,完成全球布局了。

那些苟活在台灣混吃等死的落後企業家,真的有這個智力、決心、魄力進行企業轉型嗎?我也只能夠苦笑了。

壓迫勞工推動轉型這事,估計還是以悲劇收場,受苦的還是人民。

「清官可恨」

秉持著人性本善的初心,

換日線 Crossing

換日線 Crossing
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