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 Michael Rehfeldt,CC Licensed
在台灣,掌握社會諸多資源,如今多在 60 歲上下的「戰後嬰兒潮」世代,和剛踏入社會,網路聲量極大且有著強烈自我主張的「90後世代」,似乎一直像是「死對頭」般的,處處不對盤:
尤其,每當上述老一輩的大老闆、大教授或政治人物,動輒說出:「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,好好工作,總有一天老闆會看到」、「現在台灣年輕人都很會花錢」、「只知道小確幸、沒有狼性」等話語,常引發年輕世代極大的不滿,一上網,就能看到「洗版批評(鬥)潮」。
身為一個遠走他鄉的台勞,我完全可以理解現在年輕人的憤怒:低薪、高工時、瘋狂的房價(台北房價所得比超過 15 倍,在世界「名列前茅」),種種的一切,都讓新的世代「看不到未來」。
也因此,在老一輩眼中,所謂的「小確幸」當道──反正未來只是一片黑暗,不如出國旅遊、吃吃美食,上臉書打打卡,享受當下的快樂。也造成許多「憂國憂民」的長輩們,認為「環境已經不好了,怎麼還不刻苦耐勞、奮發上進?」
但,這兩大世代與族群,真的沒有對話和溝通的可能嗎?
先談談我自己的經驗
我自己是七年級的前段班,在十年前從大學畢業,進入台灣的職場。
我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四大會計事務所(指勤業眾信 Deloitte、安侯建業 KPMG、資誠 PwC、安永 Ernst & Young)之一當查帳員,月薪是台灣的「公訂價」──32K。
很多人都知道,查帳員的工時相當長,特別是在忙季,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飯。好在當時還有加班費,所以忙季的時候,實領的薪水可能會超過月薪的兩倍。現在回想起那時候的工作,雖然辛苦,但學習到很多,實際的薪資也還算可以。
但過了一兩年,事務所為了節省成本,開始削減加班費。雖然我覺得工作內容還是很有挑戰性,但是與付出不相符的報酬,讓我開始有種「不如歸去」的感覺。所以我決定辭職,來到荷蘭念書,也留下來工作到現在。
而這幾天《換日線》上的討論,讓我想到小時候,看我爸爸的工作──我爸是學土木建築的,他在一間私人的建築師事務所上班,薪水應該不算太高,所以他晚上總是在家裡畫藍圖賺外快。之後他又開始進修,周末幾乎都得去上課。因此在我童年的印象裡,爸爸總是很忙碌,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陪我們。
他努力地工作、進修,不在乎自己的休閒時間,也比較少陪伴家人──因為對他來說,自己年輕時候的生活不算寬裕,金錢的「效用」對他來說很重要,也是他認為對家庭最好的付出。
金錢與事業的「效用曲線」不同,會不會是兩代價值衝突的主因?
看到這裡,有發現甚麼不同嗎?其實世代的對立,部分建立在於彼此的「效用曲線」不同。
台灣老一輩的人,由於年輕的時候多處在一個「整體經濟較差」、「大家普遍都窮」、「打拼才能出頭」的環境,對於用金錢和工作「拚翻身」的渴望,是我們這些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 80 後、90 後(七年級或八年級生)年輕世代,難以想像的。
我們在「整體相對富足」、「貧富差距加大」的環境成長,金錢對我們來說的「效用」,是不同於老一輩人的──長輩們普遍認為,金錢是提升社會地位,衡量自己成功與否的價值,但年輕一代卻常不這麼想:
並不是說這個世代不「努力賺錢」,而是大家(不論是家裡已經很有錢或普通),較傾向覺得「工作和金錢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價值」,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,可以提供我們更好的「效用」──看看現在假日有多少年輕的父母,帶著自己的孩子到處去玩,陪伴他們享受天倫之樂;而和我爸同年紀的父母,很多人在孩子年幼的時候,大部分的時間卻只是貢獻給工作。
青年低薪、工作機會變少是全球難題,光靠謾罵對立沒有幫助
此外客觀來說,年輕的世代的確面對著更多的挑戰:像是低薪、高失業率等。但這並不是台灣僅有的現象,而是全球許多國家都有的趨勢:
我查了一下荷蘭統計局的資料,25─30 歲區間的平均所得,在 2000 年時是總人口平均所得的 98%、是 55—60 歲區間的平均所得的 74%。但這個比率,到了 2014 年,卻分別下降到 84% 及 63%。
也就是說,年輕人的「相對薪水」的確降低了不少,更別說總是相對較高的「青年失業率」了!(荷蘭青年失業率目前約為總人口平均的 2 倍,台灣是 3 倍)
許多人說,年輕人薪水低、找不到好工作,都是因為「老人們」不交出棒子、不給年輕人機會和舞台,這固然反映了部分事實,但也不是真相的全貌:
在全球化跟科技進步的結果下,工作機會不是變少,就是被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區──以前可以在銀行當櫃員、在證券「號子」當營業員,但當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銀行、網路交易後,櫃員就慢慢消失了;以前在台灣可以到「加工出口區」當作業員,現在可能連去大陸都很難找到好的作業員工作。
對年輕人來說,雖然聽起來很殘酷,但在我看來,這樣的趨勢和挑戰,只有可能更加嚴峻而已。
一昧的謾罵和對立,「老人們」就會因此交出當年自己掙來,得來不易的資源嗎?──我想這對解決現況,是沒有任何幫助的。
既然身處在這樣難以改變、富有挑戰的世代和環境中,我想我們唯一能做的,大概就是努力充實自己、做好準備,保持彈性,用更開闊的心胸面對這樣全球化的世界:
畢竟,比起上一個世代,我們的優勢,就是思考更加開放與靈活、更能適應變化,也更有透過網路和實際旅行,吸收國際最新資訊,甚至跨國彼此連結網絡、互相幫助的能力。
與其浪費時間和精神批判他人卻不被重視,不如先積極強化自己,再嘗試用彼此的優勢互補,創造平等對話的空間──這是我自己,身為年輕一代的態度。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 Crossing 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更多《月薪4萬以上》工作機會在這裡~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「夢想不能當飯吃」、「默默努力一定會被老闆看見」.....這種話我們聽過無數遍,甚但這是真的嗎?我想背後真正的原因,其實是這個社會從來就沒有打算真的「給年輕人機會」。
以臺灣現在的狀況來看,政府的政策很難幫到年輕人。既然「求人」效果不大,那麼我們只好「求己」,臺灣的年輕人,該用哪些方法自救呢?
這陣子全聯的老闆徐重仁批評年輕人「愛花錢又不努力」引發軒然大波。其實他講的話,只是反映了許多台灣老闆和上位者們的「真實心聲」而已......
〔記者李容萍/桃園報導〕勞動部鼓勵中高齡退休族群重返職場,自今年2月實施「壯世代就業獎勵」,只要符合資格的退休族,重返職場滿一定時間,每人最高可領6萬元獎勵金,截至今年9月,成功協助10萬5561位中
〔記者張勳騰/苗栗報導〕明年台灣即將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為提升銀髮族就業率,苗栗縣政府在勞動部經費補助下,昨成立「苗栗縣銀髮人才服務據點」,由勞動部官員及苗栗縣長鍾東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知不覺越來越冷,很多人到冬天都會發現,自己好像心情特別不好,或是情緒特別容易低落?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在臉書專頁「蔡百祥臨床心理師」發文表示,要小心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
生活好書福市集本週六(廿三日)在北屯四張犁農村公園登場,今年第七屆主題推出「戶外閱讀」,現場設置帳篷與懶骨頭,準備卅個主題盲書袋,各放五本適合閤家閱讀書籍,讓民眾透過挑盲袋方式選書,鼓勵與親友一起來野
「二○二四桃園仙草嘉年華」本月廿三日起至十二月一日在楊梅休閒農業區、楊梅警分局上湖派出所旁花田登場,現場約四公頃原本綠油油的仙草田,隨著濕冷天氣報到,紫色仙草已開花近三成,有「台版普羅旺斯」之稱。市府
〔記者楊雅民/台北報導〕2024世界棒球12強賽(2024 WBSC Premier 12)B組賽事,中華隊今天以2比1擊敗多明尼加,萊爾富即日起至11月15日23:59分推出Hi café 特大杯全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許多求職者都想知道,在面試中要如何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,影片分享網站Vimeo的財務長蒙森(Gillian Munson)指出了求職者的嚴重警訊,就是根本沒有認真聽問題,並做出了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上班久坐電腦桌前,經常腰痠背痛好痛苦?可能是你的坐姿不對!對此,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臉書專頁「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|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