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政府靠不住,台灣年輕人要靠三個觀念自救

  • 2017-6-19
  • 文/盧冠安/台灣青年的世界之窗
  • 圖/ELSA International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elsa_o

圖片來源:ELSA International,CC Licensed

以臺灣現在的狀況來看,政府的政策很難幫到年輕人。既然「求人」效果不大,那麼我們只好「求己」,臺灣的年輕人,該用哪些方法自救呢?

今年 2 月我有篇文章說明:現在因為眾多結構性問題紛擾,所以政府的政策很難幫到年輕人。既然「求人」效果不大,那麼我們只好「求己」,所以本篇文章將討論,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年輕人自救。

一件事情的改變,可分為「物質」或「精神」層面的改變,這次本文主要是討論後者,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該改變哪些心態(或者有哪些新觀念),才能在捉摸不定的未來有較好的職場和人生發展?以下幾個原則,是個人在職場和人生闖蕩的心得,其中也有不少是我在投資和生態學上的專業所引申和聯想的道理,希望能供大家參考:

1. 你的科系不重要,有多少人有你的專業(或者需要你的專業)才重要

這一條就是經濟學最根本的法則──供需法則的展現。

一個供過於求的市場,對於供應方(不管你是勞工或是老闆)總是不利的。

在此以我親身的經歷做說明:我 1998 年上大學時,就讀生物相關科系,當時全球經濟剛好處於網路科技泡沫(大約從 1991-2000)的末期,由於此時電子類股的股價已經頗高,市場、媒體上有無數「分析評論」指出:下一個明星類股與明星產業是「生物科技」。

當時「生技」兩字紅到連我母親都建議我往生物科技方面發展。事實上當時我對經濟學和投資是一竅不通,只是我個性向來不喜歡一窩蜂搞熱門,因此還是選擇偏向生態學方面發展(註一);此外也因為對投資有興趣,便自己利用時間自學與研究。

十多年過了,雖然現在的我稱不上高薪,但工作自由收入也還不錯。而我當時很多因為「熱門」,忽視了自身興趣與能力、轉往生物科技發展的同學,現在仍在當學校老師的研究助理。最近又看到媒體轉稱:「念生科是C/P值最低」的報導,真是不勝唏噓。

所以除非你擁有很高的熱情和能力,否則太多人搶進、或是市場已經供過於求的專業,最好要三思而後行。否則再怎麼深化你的專業,在台灣都很難避免失業或低薪的命運。(另一個解方,就是轉往其他該專業還有用武之地的地方發展,但也同樣有文化適應和更高競爭的問題要面對)

台灣過去二十多年廣設大學,大學生大量增加,「文憑通膨」造就了現在的高學歷高失業率,這就是一種供過於求的「經典案例」。投資界有一句名言: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」在此再度印證,各位讀者不妨檢視自己所處或即將進入的產業,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現象。

2. 你的感覺不重要,因為世界不會隨著你的感覺運轉

台灣是個感性的社會,這在各種充滿腥羶色和怪力亂神的新聞、書籍、網路傳聞,都可見到端倪。但是這個世界的運作不會隨著你的感覺而改變,因為這個世界是按照邏輯、歷史的規律和其它基本的限制而運作的。

以年金改革為例,無論你對蔡英文或馬英九有多少不滿,我認為年金改革都是一定要進行的,因為國內年輕人就是那麼少、老人就是那麼多(這就是數學上的限制),就算現在台灣生育率突然跳升一倍,這批嬰兒也要 20 年之後才可以工作繳稅(這就是生物學上的限制),目前年金制度即將邁向入不敷出的狀況,若不改革,就算是耶穌基督、穆罕默德和釋迦牟尼也無解。

在改革的方式和手段上,當然有討論的空間,只是如果讓「政府就是要打壓特定族群」、「XXX 就是不可信」、「逢 X 必反」等情緒面發言凌駕了理性討論和共商解決之道的空間,將完全無益於現況,只是增加仇恨和社會的空轉。

因此,在討論事情時(尤其是公共事務、個人職涯或財務相關的事務),盡量用數字、邏輯與事實為基礎,而不是「感覺」,這樣才能有機會真正改變目前台灣青年的處境。

英國作家 C.S.路易斯(C. S. Lewis,《納尼亞傳奇》的作者)曾說:「如果你尋找真理,最終或許能夠得到慰藉;如果你尋找慰藉,你將既得不到慰藉,也得不到真理,只會在起初得到一些奉承和妄想,並在最後感到絕望。」(註二)希望能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。

3. 錢是我們的「好朋友」,所以不要全部用完

首先聲明:現在青年低薪狀況與結構性不平等的問題很嚴重,是眾所皆知的,但如果你個人月薪超過四萬,沒有買房、尚未結婚生子且沒有負債的前提下,一年下來還是幾乎完全沒有存款,那就可能是自己的責任較大了。

有句俗話說:錢不是萬能,但沒錢萬萬不能。我並不認為這句話是真理,但不管是創業、職業轉換的銜接期、進修或旅遊,幾乎都非錢莫辦。

所以當然許多長輩「不知民間疾苦」的發言惹人非議,但同時間,我也的確認識不少青年朋友,其實有著尚可接受、甚至不錯的薪水,卻總在每年一次(甚至數次)的出國旅遊和高額消費中,把一年的積蓄全部花光。

如何消費當然是個人自由,但這樣的消費習慣年復一年下來,到了 30 歲可能還沒 25 萬存款,這樣往後的人生是無法容許「意外」的(這包括好的意外,例如朋友找你創業;也包括壞的意外,例如生病),也等於喪失了「人生選擇的彈性」。

因此,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為了自己:在支付生活基本開銷之後如有多餘金錢,在年輕時就開始適當分配儲蓄及消費,當機會來臨時、當需要選擇或暫停空間時、當意外來臨時,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最後,以蘇格蘭歷史學家芬雷(George Finlay)對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(21 歲就攻陷君士坦丁堡,滅亡東羅馬帝國)的評價來勉勵各位青年:「他集青年人的英勇進取與老年人的審慎智慧於一身(註三)。」

註一:生物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大學門:分子生物學門(molecular biology)與演化生物學門(evolutionary biology)。前者主要包含遺傳學、生物化學、生理學、分子生物學等,是生物學中較「微觀」的部分,後者主要包含演化學、生態學、分類學等,是生物學中較「宏觀」的部分。
註二:原文如下:"If you look for truth, you may find comfort in the end; if you look for comfort you will not get either comfort or truth only soft soap and wishful thinking to begin, and in the end, despair." 註三:出自 A History of Greece 的 p498,原文如下:Mohammed united the enterprise and valour of youth with the prudence and wisdom of old age.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Crossing 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
更多《經驗不拘》工作機會在這裡~

  • heart

    3人喜歡

  •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    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   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