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Nguyen Hung Vu,CC Licensed
於法有據離職 別怕不合理藉口
持平地說,《勞基法》相當程度地還是希望在勞資雙方間找到一個平衡點。每次遇到這個問題,我都會問這些朋友:如果有一天公司決定不要你了,會經過你的同意或是等你找到工作才資遣你嗎?當然不會。所以有一天你不要公司了,怎麼會需要公司同意或是等公司找到接替你的工作的人呢?同樣的邏輯,公司要資遣員工的時候,只需要考量員工的年資,於十天到三十天前事先預告員工,員工要離職時,依法也只需要依照服務年資在十天到三十天前預告雇主即可。
至於離職員工要賠償公司的部分,如果公司在員工身上投入很多金錢或資源,比方說昂貴的教育訓練,這時候規定員工必須在公司服務滿一定的年限才可以離職,就是個相對合理的規定,但如果公司沒有,卻片面認為員工離職就需要賠償公司,到時候發生勞資爭議,主管機關或法院當然不會站在雇主那一邊。就算公司有提供給員工教育訓練資源,試想,員工接受教育訓練以後可以將工作做得更好,雇主也已經受益。如果員工辛苦工作一個月,只能領到三至五萬的薪水,提出離職申請時卻要賠償給公司兩、三個月甚至更高的月薪,這說實在是於理不合,主管機關或法院大概也不會接受。
理解了這個部分以後,那些「不讓員工離職的藉口」究竟合不合理,就很容易可以回答了:
老闆其實沒有權力不讓員工離職。
當員工提出離職申請的時候,不需要徵求老闆的同意。
員工要在多久前提出離職申請有法律依據,公司無法片面決定。
除非簽訂有服務年限契約,公司無權逕自對離職員工進行扣薪或罰錢。
就算公司因為員工離職而有損失,該賠償多少錢也不是公司說了算。
不傷彼此和氣 理性面對離職
然後才會是道義上的部分。有些雇主覺得自己給了員工一份工作,員工不應該一走了之。但勞資關係應該是互相尊重的,員工加入一家公司,對公司有很多貢獻,不也是有恩於雇主?我在職涯中遇過公司因為大環境景氣不佳必須資遣員工,還有很多被資遣的員工願意留下來工作到最後一刻;也看過很多離職員工連多待一秒鐘都不願意,最後主管和員工為了交接的責任歸屬大吵一架的。我絕對同意員工應該在離職前將手邊的工作妥善交接,畢竟再怎麼換工作,往往都還是在同一個產業裡,日後還有相遇或甚至合作的機會。但員工到最後如果只想要立刻逃離公司,這怎麼會是員工單方面的問題?
職場是許多人的組合,每一個人力資源議題都很複雜。但我常跟別人分享,就算待在夢幻企業裡,員工總還是會申請退休離開公司。所以無論是員工或是雇主,其實都應該更理性去面對離職這件事情,就算不能一起工作,也可以繼續當朋友。這樣也才能共創雙贏。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自由時報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,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,受到廣大讀者肯定。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,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,不阿諛、不偏袒、不渲染,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,發揮「第四權」的監督精神。
這是給離職同仁的一封信,由於禮拜一的會議會一直到下午,怕沒時間幫你送行,所以就把我想說的話事先mail給你。
基層員工向直屬主管發出離職信,依照規定於一個月前發信告知,並答應會協助交接事務。但兩個星期過去了,主管卻沒有進一步指示......
我口頭和書面提辭呈,但公司希望我再待2個月,用『不予同意』退回我的辭呈,我不想待那麼久,該怎麼辦?
■魏錫賓 日本失落30年曾搬演出停滯的可怕:物價不漲、薪資不動,經濟有如一潭死水。雖然基本工資調高將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,但若是薪資
〔祝蘭蕙/核稿編輯〕許多人羨慕工程師薪水高,卻不知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。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知不覺越來越冷,很多人到冬天都會發現,自己好像心情特別不好,或是情緒特別容易低落?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在臉書專頁「蔡百祥臨床心理師」發文表示,要小心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
生活好書福市集本週六(廿三日)在北屯四張犁農村公園登場,今年第七屆主題推出「戶外閱讀」,現場設置帳篷與懶骨頭,準備卅個主題盲書袋,各放五本適合閤家閱讀書籍,讓民眾透過挑盲袋方式選書,鼓勵與親友一起來野
〔記者李容萍/桃園報導〕勞動部鼓勵中高齡退休族群重返職場,自今年2月實施「壯世代就業獎勵」,只要符合資格的退休族,重返職場滿一定時間,每人最高可領6萬元獎勵金,截至今年9月,成功協助10萬5561位中
「二○二四桃園仙草嘉年華」本月廿三日起至十二月一日在楊梅休閒農業區、楊梅警分局上湖派出所旁花田登場,現場約四公頃原本綠油油的仙草田,隨著濕冷天氣報到,紫色仙草已開花近三成,有「台版普羅旺斯」之稱。市府
〔記者楊雅民/台北報導〕2024世界棒球12強賽(2024 WBSC Premier 12)B組賽事,中華隊今天以2比1擊敗多明尼加,萊爾富即日起至11月15日23:59分推出Hi café 特大杯全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許多求職者都想知道,在面試中要如何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,影片分享網站Vimeo的財務長蒙森(Gillian Munson)指出了求職者的嚴重警訊,就是根本沒有認真聽問題,並做出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