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 Naz Amir,CC Licensed
聽到這個答案,朋友們的反應常常是:「你這個人太偏激了,金錢不等於快樂,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快樂的人生。」
我倒是認為,說出這種話的人,可能沒有好好想過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活在怎麼樣的未來裡。如同我們的父母和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,我們的兒女將會活在與我們更不同的世界:一個衣食無憂,但更加絕望的未來。
整體老齡化會顛覆時間公平,你能夠活多久取決於你有多有錢
死亡是唯一對富人和窮人同樣公平的.......至少在古代是這樣的,無論你是貴族還是平民,活到四十歲左右都難免一死。隨著醫療和衛生環境進步,這個數字拉到了一百餘歲,雖然有錢人能夠負擔起比較好的醫療,但無論是誰,一輩子的時間頂多就是這樣。
但如今醫療科技的進展飛快,已經到了讓富人能夠「拿錢買命」的境界,實現真正的階級不平等。衰老、癌症、死亡正被科學界視為可以治癒的疾病:器官移植、抗衰老藥物、人工臟器、自體細胞培養,讓人類幾乎可以挑戰死神。
讓我們想像一個畫面:一個 300 歲的企業家,剛買了幾千萬的特效療程,擺平了剛發現的癌症,又花了幾億元施打抗衰老藥物,繼續保持 30 歲青年人的身體,而他的意識還可以被數字化備份,那怕肉體消亡後還能夠繼續存在;而一個 70 歲的平民因為負擔不起這些,只能老去等死。
時間對我們來說將不再公平。
這世界會越來越像一個充值式的網路遊戲,你加越多錢就可以活得越久。當大人物拿錢買命再活五百年的時候,本來應該隨著他們死亡而流散、重新分配的權力和財富,又會繼續累積。
首位華人雨果獎得主,《三體》的作者劉慈欣在小說《贍養上帝》透過描繪一個老齡化的外星文明來影射人類的未來:該文明的個體可以活到四千歲,而他們的思想在兩千歲左右就已完全僵化,創造性消失殆盡。這樣的個體卻掌握了社會的絕大部分權力,而新的生命很難出生和成長,文明就徹底衰老了。
聽起來很科幻嗎?其實這樣的未來並沒有很遠。看看日本從二戰後的新創大國到今天的經濟停滯、死氣沉沉,關鍵原因就是老人數量龐大而且有權有錢,年輕人少、窮,而且不重要。
大企業中,年輕人等到 50 歲都還等不到上面的位子空出來,只能苦苦的熬資格;
出來創業呢?在資源、金流與人才高度集中於大型財團的社會,除非有非凡的創意或際遇,才有可能翻轉命運;
要靠民主改革對年輕人好?當老年人佔人數多數的時候就不可能。
這還只是人們只能活到 100 歲的情況,想想人類可以活到 300 歲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?
人工智能不會屠殺人類,但它可以把貧富差距擴大到極端的程度
作為一個科技大老,比爾蓋茲的這番言論是很石破天驚的,尤其是他創辦的微軟就是讓人類往自動化道路邁進的「元兇」之一。但比爾蓋茲不是犯傻,這番言論是他對未來世界的憂心。
科技會取代人類這件事情已經討論了幾十年。樂觀者認為科技取代人類是件好事,可以把人類的勞動力解放到更有生產力的事情上。譬如說農業機械解放了大量農民進入工廠,生產出更便宜的大量食物;而工業自動化取代了產線工人,讓人類能夠專注從事創造性的工作。
「科技會取代一部分的工作,但釋放出來的勞工可以去做其他事情,人工智能的普及又會有什麼不同呢?」樂觀者在面對最新一波的技術革新時,常會這樣想。
的確,如果 Uber 全面採用自動駕駛而淘汰人類司機,司機們理論上可以去做更多和人接觸或是更有創造性的工作,譬如去照顧老人,或是去當畫家。
然而,這次科技演進的不同在於:人工智能可能會進步到能把人類能做的大部分工作都侵蝕殆盡。目前,人工智能已經能夠診斷疾病、查看論文、撰寫新聞、繪畫、識別文字、了解人類情感、說話、唱歌、演奏樂器、翻譯、讀懂法條、編撰財務報。只要後面有邏輯,無論這個邏輯是很明確的(演算數學公式)或是模糊的(編一首流行歌)人工智能都能辦到,人工智能甚至還能不斷完善自我主動學習。
工業革命讓機器取代了人類的體力,而人工智能革命將取代人類的認知能力。
當人類連做腦力活的價值都沒有的時候,社會上就會誕生一大群「無用的階級」。
儘管當前對於人工智能的威脅還有些誇大,但過去幾年的科技突飛猛進,距離科技全面取代勞力的時間點(科技奇點)的確已經近了。造成的結果是: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能夠讓資本家用更低成本創造更多財富的時候,勞動力的投入就隨之消失。
一個「不再需要你」的未來
想像一下資本家只需要「靠自己」就能變得更有錢的世界:勞動和資本的剝離意味著勞動的終結,勞動的終結也意味著工資的終結,絕大多數工薪階級,便失去了獲取財富的唯一途徑,和翻身的可能。
只要資本家一天還需要倚賴勞工生產,勞工就還能有一定的話語權,但在完全自動化的世界中,勞工將完全失去了和資方博奕的權力。
說得更殘酷一點,如今被生活壓迫到走投無路的人,還能夠靠出賣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本錢來勉強過活。然而在未來,當了解人類情感並做出最優化反應的性愛機器人,能夠比人類還要更好更便宜的時候,這些人要怎麼辦?
本來富人就已經活在靠度假小島和私人飛機隔絕外界的小圈圈了,勞動和財富的脫鉤,更讓富人得以打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。對於我們這些工薪階級的人來說,最慘的將不是被剝削,而是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。
照這樣發展下去,最好的情況就是統治菁英為了「維穩」,給我們直接發錢,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我們以「消費者」的身分豢養起來......事實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在實驗無差別基本收入了。
屆時,個人的才智和努力全不重要,因為你的勞動不產生任何價值。統治菁英會讓我們吃好喝好,渾渾噩噩的過完毫無價值的一生。而掌握財富和科技的少數人,將朝著超越人類的物種前進。
結論
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結論的。我認為越有錢活越長以及人工智能全面取代勞動力是極大概率事件,只是時間早晚而已。哪怕我們課徵機器人稅,也不能夠改變機器會變得比人類更有生產力的趨勢。
所以剩下的問題就是:如果我們不是可以幾乎永遠活下去,並且掌握絕對優勢的那一小撮菁英,還願不願意活在這樣的未來裡?
如果答案是否,那我們如何忍心去這樣對自己的小孩呢?
※更多精采好文:
「如果你不畏懼失敗,何必害怕改變?」──芬蘭的教育啟示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工作40年,退休月領44000?假的!年金的真相是…
小時候,總幻想著35歲的自己,能有一間好屋,一輛好車,還可以偶爾出國享受人生。長大後,才深刻地體悟到這一切只是幻想......
邁入2025年,「AI」人工智慧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入日常生活,無論是語言翻譯、精簡文章還是搜尋在地美食,AI都能提供協助,因此學會使用AI工具也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。想要享有AI帶來的便利性,只要學會用正
〔記者楊綿傑/台北報導〕企業如何找到未來人才?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指出,未來的人才重點能力在於能自主學習、適應變化、跨域發展、解決問題等4項,公司不應再以學歷尋找人才,並應廢除不同類型學校論薪水的「九品官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前Google媒體運營總監伍德(Jenny Wood),在Google工作將近18年之久,在這段期間,她參與了數百次面試與錄取決策,並積累了大量關於職業發展的知識,她最近分享了在
速食控必吃!必勝客首度開賣「盲盒芝心蛇圈圈」,酸、甜、辣、鹹還有隱藏版隨機口味等你開箱,只要199元完全是愚人節開趴神器;達美樂則推出半導體界也話題性十足的「晶圓火山披薩」,買指定口味火山披薩即享買一
第十三年舉辦的新營藝術季,策展主題以《水水三重奏》向外擴散藝術漣漪至銀齡、親子、青少年共同參與,廿九日下午四點將在新營文化中心旁的綠川廊道舉辦開幕,廿九、卅日開幕週推出十二場藝文表演,藝術季系列活動至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近期天氣變化劇烈,「春天後母面」的特性展露無遺,冷氣團接連來襲,導致不少民眾感冒後出現咳嗽難癒的情況。近期社群網路上流傳「阿伯止咳秘方」,指稱將綠茶加紅茶混合溫飲,連續喝3天能緩
連日來氣溫回升,艷陽高照,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櫻花盛開,花季主角染井吉野櫻遍地開花最吸睛,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為賞櫻焦點;紫藤花聖地嘉義縣梅山鄉瑞里「紫色山城」,處處可見盛開紫藤花,預計本週週末假日是
今年除了有《黑白大廚》評審白種元旗下的「香港飯店0410」即將登台,Threads上更瘋傳赴韓必吃的「風川鰻魚」,悄悄在台北中山區掛上招牌,未來不用飛出國,就能吃到美味的韓式烤鰻魚,詳細地址與開幕日期
〔即時新聞/綜合報導〕源自台灣的超人氣飲料「珍珠奶茶」(Bubble tea),不只受到台灣人喜愛,它的甜蜜魅力也擄獲各國民眾,成為享譽全球的台灣名產之一。近日知名跨國連鎖手搖飲料品牌「貢茶」(G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