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你的停車位也被oBike占走了嗎?

  • 2017-7-14
  • 文/何則文/香蕉夢想家
  • 圖/記者張安蕎
(記者張安蕎攝)

(記者張安蕎攝)

來自新加坡的 oBike,來台北不過幾個月,就因為佔用機車停用格,引起怨聲載道。oBike 這個外來者,帶著世界最新潮的共享單車概念來台,卻注定要因為高傲的態度,捲舖蓋走人。

共享單車自從在中國發跡以後,現在已經前進世界各地──以小黃車 ofo 跟摩拜單車為首的各大共享單車,都已經在歐美插旗駐點。而這波創投資金湧向共享單車的情況,卻也造成許多的都市問題,在中國許多單車被破壞、私佔不說,更有很多因為隨意停放,造成的交通問題,甚至有學童因為騎乘共享單車造成的車禍事故。

台灣目前也有來自新加坡的 oBike,來台北不過幾個月,就因為佔用機車停用格,引起怨聲載道。oBike 這個外來者,帶著世界最新潮的共享單車概念來台,卻注定要因為高傲的態度,捲舖蓋走人。原因無他,oBike 從根本上不瞭解台灣的環境,造成許多的錯誤決策。

走在台北街頭,可以看到許多 oBike,但座椅大多蒙上灰塵,代表根本沒有人騎乘。目前在中國的共享單車,仍未進入獲利期,oBike 在台灣也很難達成營業目標,更可能最後被台灣人憤怒的掃地出門。

不了解台北的大眾運輸條件,一味模仿「中國模式」

為什麼這當地也有來自中國的 ofo 跟摩拜單車,加上 oBike 總共三大集團,卻無法在地方激起火花。

為什麼這種模式的共享單車在台灣搞不起來?我們不妨回過頭看看 oBike 的老家新加坡,共享單車的基礎是是來自「需求」,有人騎,才有一回事。而新加坡這塊小地方,地狹人稠,大眾交通極為發達,加上單車道不足,一般人根本不會需要再來個共享單車,導致許多共享單車都被閒置,徒佔位子而已。

oBike 在老家新加坡都沒有實現獲利,來台灣就更難了。與新加坡相同,台北市相較於目前共享單車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的中國城市,基本的比較點──面積,就差很多。

台北僅 271 平方公里,相較於北京的 16,411 平方公里、上海的 6,340 平方公里,台北連 20 分之 1 都不到。就連一線城市中最小的深圳,台北都僅有其 7 分之 1 的面積。

台北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大眾運輸工具,綿密的捷運與公車路網以及維護完善的微笑單車,讓出行這件事情不需要共享單車來補足所謂的「最後一哩路」,這讓共享單車在台灣就像個雞肋一樣,有跟沒有差不了多少,更多的是嘗鮮體驗而已。

綁定信用卡,直接排除主要客層

其次,在台灣的 oBike 支付需要綁定信用卡,才能夠線上支付。這就是為什麼 oBike 很難再上一層樓。

會使用共享單車的族群,一大部分是沒有駕照的國高中生,這些學生根本沒有信用卡,更不要說許多 20 幾歲的年輕人也沒有信用卡,oBike 的形式,直接排除這些主要客戶,讓自己變成想騎也騎不到的城市裝飾品。

在那些中國城市中,共享單車能發展得這麼火熱,根本的原因就是跟已經深入民間的支付寶、微信綁定。連一個國小生,只要掃碼,就能跟自己的支付寶連結,馬上騎乘、扣款付費。

新加坡來的 oBike 卻要求台灣學生,去找父母要一張信用卡,綁定後再騎,這麼費事,怎麼不直接拿悠遊卡刷微笑單車?或者乾脆騎自己家裡的腳踏車還比較省事。沒有帶來真正的便利,是 oBike 的致命傷。

在台灣各城市,行動支付雖然沒有像北上廣這些城市一樣普及,但台北有自己的付費生態──人手一張的「悠遊卡」、「一卡通」。

特別在台北,學生證是悠遊卡、信用卡是悠遊卡,連員工證都是悠遊卡。oBike 沒有想到跟悠遊卡公司合作,做在地化的服務,只是模仿原始的共享單車模式,用網路跟藍芽開鎖、線上付款,實在看不見對台灣這塊市場的用心。

在機車、自行車發達的國度,誰還要騎品質不好的單車?

最後,oBike 忽視台灣的實際情況,就是全台機車超過 1,300 萬輛,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擁有機車,且平均每個家庭都有一台以上的機車。

機車是台灣人重要的代步工具,而一個已經用機車代步的人,會把機車停在某地再去騎共享單車嗎?思考怎樣將共享單車與台灣既有的交通模式結合,才能為台灣人帶來便利。

台灣跟共享單車的原生地,在交通結構上有根本的不同,oBike 在進入台灣市場前,明顯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。

再者,台灣同時是自行車大國,有捷安特(GIANT)、美利達(Merida)等大廠,單車環島或者跨縣市騎行可說是許多台灣青年的體驗。騎單車在台灣不只是一種「交通行為」,更是一種「休閒行為」。

假日跟親朋好友在政府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騎行,那才是台灣人對單車的想像,家裡就有高品質單車的台灣人,為什麼要特別用信用卡去騎一輛粗製濫造的腳踏車?

儘管有人會因為一開始的嘗鮮心理,註冊騎乘體驗遠遠不如微笑單車的 oBike,但只要騎過一次,就不會想再上路第二次,可見品質問題也是 oBike 的一大挑戰。

oBike 繼續大量投放種種「讓台灣人不去騎共享單車的理由」、生產更多沒有用處的「路障」,只會引來台灣人反感,引發所謂「都市福壽螺」的罵聲。oBike 在入台初期,就被台灣人批評為「害蟲」,卻沒有用柔軟的公關身段面對、處理問題,實在可惜。

民意推動政策,令人民反感的 oBike 難在地方生存

oBike 自從在東部試點,就引起當地鄉民嚴重反感,佔用機車格是台灣人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。無用的腳踏車大量停放在機車格上,會直接影響機車騎士的權益──這是顯而易見,且十分有感的。新北市已經針對違停的 oBike 啟動大執法,拖吊數千台,這樣「你放我拖」的情況,只會讓 oBike 的形象更差。

oBike 的官方回覆,也常常引起台灣人憤怒。在使用繁體中文的台灣,oBike 竟然用簡體中文作為官方回覆,擺明沒有尊重台灣人。對於違規停放的管制,也只有所謂的信用積分,扣光不能再騎。

形象問題是 oBike 目前最大的危機,一個令人反感的企業,很難在地方生存。共享單車的最初宗旨是帶來出行的便利,但是目前真實的情況,是畫虎不成反類犬,反而成為出行的障礙。

以消費者為依歸,才是長遠的經營之道

oBike 想要在台灣立足、長遠發展,首先要解決違規停放問題,而這不是「違規扣點」就能解決的。oBike 必須要像微笑單車一樣,組織團隊,深入各區定點巡迴,自行回收違規停放的單車,擺放到正確的地點。

在初期,這個舉動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、物力,但卻十分必要。畢竟,當品牌形象已經差到無法挽救時,隨之而來的就是集體抵制。

關於這點,甚至可以借用使用者的力量,比如協助將違停的車輛騎到正確停放點的使用者,可以得到現金反饋的獎勵,形成一個生態,讓幫忙把單車停好的人有利可圖,變成一個推動自願擺好的動機。

接著,就是單車的質量問題。除非 oBike 也可以達到微笑單車的水準,讓人在使用時不會打不開鎖、用到騎不了的次殘品,並像微笑單車一樣,定期回收損毀單車維修,而不是只管繼續投放單車,讓一堆損毀、不良於行的車在那邊佔位子。
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,是在地化──與悠遊卡公司合作。如此一來,一方面可以推動悠遊卡的線上支付化,一方面也能擴大共享單車的使用者範圍。

oBike 不能只是單純的複製中國模式,目前在中國各大城市,共享單車已經造成許多亂象,甚至有兩家共享單車倒閉,如果 oBike 不想出創新的解決方法,恐怕只會步入其後塵。深入了解在地需求,以當地消費者為依歸,才是永續發展之道。

※更多精采好文:
摩拜單車:中國的「Ubike」是怎樣變成估值 10 億美金的獨角獸的?
「汽車禮讓腳踏車?喝醉喝茫還在騎!」──屬於荷蘭留學生的另類鐵血特訓

  • heart

    3人喜歡

  •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    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   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