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意人才一直是企業夢寐以求的,各大企業與人資無不四處探尋。那麼,若是告訴你,這個尋找的想法可以倒轉過來:透過拆解連續性突破創新者的特質,複製出相似的環境條件,就能打造、提高人才的創意能力呢?世界一流的創新領域專家梅麗莎‧席林用《奇才》這本書,做了一個培養創意人才的管理實驗,用嚴謹、實證科學方式將「管理理論」與「個人傳記」編織在一起,完美結合出一套培養創意人才的管理技巧。
為什麼有些人擁有超凡的創新力?這裡指的不是那種單以一個創意想法就曇花一現的人,也不是抓對時機而一舉成名的人,指的是那種一次又一次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天才:他們窮盡畢生心血在創造與追尋驚人想法、挑戰假設論點、以及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。他們具備哪些特質才能如此熱中、且有能力改變世界?來看看馬斯克的例子。
有次報紙記者問愛迪生:「什麼是人生?」他回答:「我的大腦想的不是純理論思辨,而是思考實用價值,我在進行實驗時,只想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、讓電能運作起來。我不會異想天開,思考的事物很實際。當然,生活中總有些問題讓我無法不去思考,但我不會特地去研究。雖然有必要研究這些問題,適合的人也正在進行這類工作,但不適合我。」傳記作家藍道.史卓思指出,愛迪生並沒有「把自己的工作當成為人類服務的崇高事業」,反而「毫無掩飾其商業化的目的」。
許多富含創造力的突破性創新者皆表現出明顯的「疏離感」,感覺自己與眾不同或與群眾脫節,這種疏離感對於社會互動透露出興致缺缺的樣子,摒棄通則與規範,甚至不常與家庭成員往來。要分辨一個創新者是自願選擇疏離、生來具有孤立傾向,或是因創新者無法控制的環境而無意間造就疏離感,總是不太容易。然而,創新者與周圍的人通常可以清楚辨別這種疏離感,而且特別在童年時期就會展露出來。愛因斯坦提供了絕佳例子,他不僅展現出疏離感,更撰寫了這方面的文章,廣泛地反思疏離感如何影響他成為獨創性思考家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