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為資深媒體記者,現為知名財經作家,致力平民理財教育,呼籲中產大眾認識正確的投資理財行為,以及工作本業的重要性。著有《每月必存8800的理財魔法:用小錢滾出30歲的百萬富裕人生》、《買進最強股,每年大賺200%》、《管好你的錢:一生受用的理財計畫》等書。部落格:地球人抱抱──外星來的財富祕密 (solon8888.pixnet.net/blog)
職場工作者常常會有一種慣性思維,認為過去習慣的做事方法,叫做成功經驗值。特別是曾在知名公司,或者外商機構待過的專業工作者,更會有一種以過去經驗、資歷為傲的優越感。
分享經濟當道,各種共享平台讓消費者的食、衣、住、行有了新選擇。例如,共食機制讓剩食有了更好的去處;Ubike的共乘機制讓單車使用率更高;共同分享二手衣物的平台,讓資源不浪費。
許多企業主認為年輕人不好用,常一個口令、一個動作,不知舉一反三。也有資深主管認為年輕人太被動,只知要求勞動福利,卻不思積極為公司、為工作犧牲奉獻。
環境在變,不少老企業也想求新求變。但對於企業本體仍有獲利,轉型並無迫切壓力的機構來說,與其東施效顰追求轉型,不如回頭思考創新對本業的意義。
目前,全球經濟似乎來到這一波智能(AI)與物聯網(IoT)創新的新瓶頸或許,企業主可以採取「微創新」策略!
從事理財教育多年,總會碰到不少聽眾為年輕族群。年輕人不太愛理財,當中很大的原因應該是與自認薪水領得不夠多,故而沒能力存錢有關。但問題真是如此嗎?
許多年長者總喜歡告誡年輕人:「省吃儉用多存點錢,努力幾年就可以買房子了。」可是年輕人抬頭一看高房價,自己的薪水卻躺在地板上,總會說:「還是好好活在當下,享受當下。
職場有一個特點和家人關係很像,就是成員彼此之間必須靠相互合作,才能提高團隊競爭力。員工在選擇工作時,一定要假想這就是你重新投胎做人一次,優先要選擇的家庭。
目前適逢農曆新春正月,不少人年後蠢蠢欲動,想換工作。
在職場上,我們常常聽到遇到「撞牆期」這一個名詞。撞牆期該如何突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