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她幫人剪髮一次五千,卻負債三千萬!

  • 2016-6-23
  • 文/鄧寧

她以「陸小曼」藝名闖蕩美髮界,張惠妹、王力宏都指名要她,二十五歲登上事業顛峰,卻也在二十五歲跌入谷底。

一堂三千萬的課 她找回美髮初衷

但王牌設計師手中一把剪刀,卻理不清經營盲點,繳了三千萬元「學費」後關店,她改回吳依霖本名,終於懂得跟自己和解,找回美髮的初衷。

三十四歲以前,吳依霖以「陸小曼」之名闖蕩江湖,一身黑色勁裝與不苟言笑的神情是標準配備,「從我十八歲當上設計師那一天,我就知道自己是個品牌。」她說。

吳依霖十三歲離開家做洗頭妹,入行後從旁「偷師」,找朋友讓她試剪;初出道便獲得天后張惠妹指名合作,二十四歲就獲得第一屆L'OREAL國際美髮大賽的台灣區冠軍,也是第一位站上紐約國際美髮大展的台灣設計師。

25歲開店慘賠
負債三千萬元 又發現罹癌

她的技術高超,但姿態更高。找她剪頭髮的人不能遲到、不能囉嗦,更別想拿著髮型書叫她依樣畫葫蘆,「不然我剪刀擺著就走人!」

吳依霖二十五歲時創業,二年內開了三家店,但擴張過快、人才培育跟不上,資金周轉不靈,屋漏偏逢連夜雨,她被檢查出罹患癌症,業界傳出「陸小曼」快撐不住了。

「我那麼有名,怎麼可能失敗?」她更好強,撐著虛弱身體一天剪三、四十顆頭,單月業績拚出一五○萬元。

然而,單靠一位王牌無法拉抬起三家店,當其他設計師跟不上腳步,吳依霖也不懂得停損,下場是合夥人落跑,她獨背三千萬元債務;關店後,她到其他沙龍「借位置」,幫客人剪髮。

「大家都覺得有名就有利,但我賠掉三千萬元學到的功課是:名氣並不能帶來財富,人的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良好,才能帶來財富。」吳依霖說。

28歲登上螢幕
分享專業 教人頂上細節

她請了一位財務專家,幫忙擬定還款計畫,所有薪水都拿來還債。十年前,在彩妝師小凱的介紹下,她加入綜藝節目《女人我最大》的達人老師群,從王牌設計師的台階走入凡間。脾氣很衝的她,開始在螢幕前耐心地向觀眾解釋頂上的一切細節。

「洗頭要從髮尾開始洗,而不是洗髮精直接往頭頂上倒。」以前動輒發飆的「陸小曼」發現,「原來我真心喜歡跟別人分享我的專業。」

主持人藍心湄說:「我們不是購物台,一個節目要讓觀眾喜歡,又能學到東西,甚至有心理成長,達人要和觀眾取得信賴是非常困難的。」

王牌設計師在螢幕現身說法,讓她成為小資女的美髮教主,代言、演講、產品發表開始找上「陸小曼」。

對於她的蛻變,TVBS執行副總楊盛昱指出,《女人我最大》一播十二年、集數超過三千集,走在時尚尖端,正是有一批達人老師不斷為觀眾帶來有價值的資訊,這也是《女人我最大》變成台灣目前最長壽帶狀節目的成功要素。

有了《女人我最大》的加持,她在短短三年內就清償債務,甚至存下兩百萬元作為創業基金。二○一一年,她改回本名「吳依霖」,告別高傲人氣的「陸小曼」,試圖找回美髮的初衷。

36歲東山再起
從台北到新加坡 展三家店

一三年,吳依霖二度創業,開設Women510美髮沙龍,「Women」不僅有女人之意,也諧音「我們」,「510」則諧音「吳依霖」,目前在台北擁有兩家店、新加坡一家店。

「從十八歲出道到現在快二十年,快四十歲的我碰過很多事情,發現我唯一無法駕馭的是他人的心,我必須留一點空間給別人。」她開始重視團隊的提攜與分享。

吳依霖剪髮一次收費高達五千元,預約仍滿到一七年,候補人數多達三千人。為了徹底實踐「團隊」精神, 她開始帶領旗下十一位設計師進行分工。

青田店店長Mitch說,每位設計師專長不同,「有的很會染,有的擅長剪短髮,老師會要求客服人員先熟悉不同客戶的特性與需求,引薦髮廊設計師。」吳依霖若排不開時間,即使客人是貴婦、大牌明星,仍會與客戶溝通,請其他設計師接手,「老師和客人之間有一定的信任度,才能這樣做。」

在《女人我最大》裡發光發熱的達人們,幾乎都有自創品牌,如牛爾的保養品牌NURUKO、小凱的眉部造型品牌KAI DELUXE等,但有過失敗經驗的吳依霖坦言:「我喜歡摸產品、看成分,但自己管理真的不行。」

吳依霖深知自己的缺點與優點,目前除了髮廊交由專業經理人,她也不走自創品牌,而是進入台塑生醫的研發團隊擔任顧問,「我直接參與到研發、包裝和Slogan,很感謝王瑞瑜董事長能給我空間發揮。」

今年,台塑生醫與吳依霖聯手推出「Dr's Formula510」系列髮妝產品,一瓶瓶髮妝水、髮油、髮蠟都印上吳依霖的親筆簽名,好強不認輸的「510」終於又恢復本色,登上了另一座山峰。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今周刊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※更多精采好文:
藍心湄:我的座右銘 就是「沒在怕」
林美秀:在不可能中 找出生命的種種可能
黃子佼:不讓給我機會的人失望


更多《500大服務業》工作機會來了~
■ 統一生活事業_門市人員(台北市)
■ 寶雅_分店儲備幹部(台北市)

今周刊

今周刊

在《今周刊》19年來滿足讀者對財經趨勢的需求,更關懷社會、推動改革;近年來並領先報導醫療、勞退制度、苦勞經濟,並揭發台灣食安危機等重大議題,期許與讀者共創進步的台灣!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