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求職秘笈 > 面試必勝

想應徵中國大陸一線互聯網公司,該做哪些事?

  • 2018-11-26
  • 文/陳靜/90後與世界的對話
  • 圖/Saws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electr

圖片來源:Saws,CC Licensed

找到一份工作或許不難,但找到許多人爭搶進入的公司、公認有前景的職位,就真的很不容易。

大概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,我大四剛開學,身邊的同學們都已開始瘋狂地進行著:投履歷、參加 Networking、面試、被拒絕、再繼續投履歷⋯⋯的輪迴。而我,也在一番天人交戰之後,選擇以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公司為目標,做好「破釜沈舟」的決心,進行求職的準備。

其實,找到一份工作或許不難,但找到許多人爭搶進入的公司、公認有前景的職位,就真的很不容易。就算有歐美名校的學歷,頂多也只能多爭取到幾個「面試機會」而已──真正被錄用與否,主要還是看相關的作品、經驗、想法、談吐、還有對產業及公司的了解,是否與這家公司和應徵職務契合。

在一切開始之前,更要做好錄取率不到 5% 的心理準備。

開始找工作的第一步:做功課

中國大陸之於全球的互聯網市場,其實有點像澳洲之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動植物──因為「與世隔絕」好一陣子了,演變成獨樹一格的模式與生態。再加上台灣媒體比較少著墨於這方面的新聞,也造成大部分的人,對大陸互聯網生態都滿陌生的。

因此在開始投履歷前的第一步,要做的功課是先研究這產業中,各個領域的「領頭公司」與產業的上下游關係。

我那時候每天起床讀的,不再是 Facebook 上推播給我的新聞,而是《36氪》: 一家專注於科技報導的中國網路媒體。凡是在上面看到沒聽過的公司,就去讀它的相關文章,並且上「知乎」(類似美國的 Quora )看大家對它的分析和評價。大概做兩個星期的功課後,就會開始對這產業有些概念了。

其實要初步認識大陸互聯網公司的「戰況」滿簡單的,一共分為「 BAT 三大戰隊」: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──其他互聯網公司基本上不是已經被他們收購,就是有部分股權為其中一家所佔。只有一家後起之秀不畏局勢,堅決不「選邊站」,那就是《今日頭條》跟「抖音」的母公司——字節跳動。

研究完整個大產業後,下一步就可以依照你有興趣的領域跟產品,開始鎖定你想進入的公司,還有他們開出的職位。

第二步:列清單、整理履歷

這個方法是我當初申請美國大學時用的,也滿適合拿來申請工作的:用 Excel 列出你有興趣的公司、要申請的職位、城市地點、工作內容、職位要求、申請管道、申請截止日、進展等資訊。

建議逆向從自己「最沒興趣」的公司,排列到「最嚮往」的工作機會,然後按照順序去申請──這樣前期的申請或面試若失敗了,可以當作學經驗的練習,以為最後的 Dream Job 做準備。

列好清單後,再縱向去看所有「職位要求」的共通點,列出幾個關鍵字(例如:產品開發經驗、數據思維、管理經驗、熟悉歐美市場⋯⋯等),然後把你過去的經驗,圍繞著這些關鍵字寫成履歷──這麼做的目的,是要讓面試官一眼看到(一般是 6 秒內)就感覺到「這是我要找的人!」

請一定要注意:重要的不是你有過什麼豐功偉業,而是你跟「這個職務」、「這家公司」的匹配度,不然很容易會被發「你很好,但是我們不適合⋯⋯」的好人卡。

另外有幾個細節也要留意:如記得將繁體轉成簡體字、附上中國大陸能用的 email (例如@163.com)、附上 WeChat 等。還有由於兩岸中文很多用詞都不太一樣,最好可以找在大陸工作 / 讀書的朋友幫忙看一下。(特別感謝我當時的大陸室友~ 如果沒有大陸朋友幫你看履歷,可以來我的Instagram私訊我你的履歷)

第三步:開始投履歷

一般中國大陸互聯網的大公司「校招」(應屆畢業生招考),會從 9 月開始「秋招」到年底; 3 月的時候則會進行另一輪「春招」。

這兩輪校招,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「超級大亂鬥」一般: 2018 年大陸應屆畢業生有 820 萬人⋯⋯就算只取最頂尖的 10% 、再篩掉非互聯網領域,也有至少 10 幾萬各路好漢、各省學霸爭搶那區區幾千個職位──能有多競爭,就有多競爭。

加上為了迅速過濾「不夠聰明」的人,幾乎所有大公司的首輪,都有像是智力測驗的筆試。我自己的經驗是:透過官網申請的校招,不是被淹沒在成千上萬的本地應屆生履歷中,就是被筆試結果判定「不夠聰明」而直接淘汰了。

因此,如果履歷夠醒目,最有效率的方式還是透過拉勾網、獵聘網這類的招聘平台投遞,或是在 LinkedIn 上有禮貌的私訊部門主管,毛遂自薦邀請他面試你。此外,也可以請公司內部人員幫你內推。

有一點要注意的是,大部分的公司校招,都希望應聘者能在大四下時開始當實習生,畢業後直接轉正──我當時就有好幾次是到了最後一關,對方發現我不能馬上入職後,就被「延後考慮」了。因此我的建議是,從「秋招」就開始積極練習與參加面試,但也要有心理準備,如果雙方「看對眼」,最後很可能到了 4 月左右,才有機會定下 Offer 。

第四步:面試

拿到面試機會後,可以到「知乎」和各招聘平台上爬文,通常面試官會問的問題不外乎自我介紹、為什麼選擇這個職位、為什麼選擇來大陸工作⋯⋯等。而最為重要的是「情境題」(如果遇上 ooxx 問題,你會怎麼解決),面試前要對這家公司和其產品,有深入的觀察跟想法。

一般來說,面試會進行 3 到 5 輪──這期間不只公司在找他們要的人,你也在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。我總共參加了不下 20 次面試,而其中只有一家在我面完後有「這就是我想去的公司!」的感覺,很幸運的,它就是我現在待的公司。

最後一步:拿到(不只一個) Offer 後,如何選擇?

接下一份工作,要衡量的大致上有 6 個因素:所在城市、公司發展、領域前景、薪資、個人職涯規劃、主觀喜好。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先順序,但對想要到中國互聯網公司就職的新鮮人來說,我想要特別強調一件事,那就是「起薪是最不重要的」:第一份工作的薪資差距,通常頂多不過是 1 、 2 千人民幣,但若選對公司、選對領域、選對職務,周邊有太多例子顯示, 3 到 5 年,這個差距會變成幾萬。

關於「所在城市」,如果在幾個一線大城市中,想要體驗「相對接地氣」的中國大陸生活,那北京會是首選;但如果你對生活品質有些要求,良心建議還是南方城市(上海、杭州⋯⋯)比較適合台灣人。

另外,加班在這裡絕對也是常態──在決定接下 offer 前,可以想想你願不願意為這家公司、這份工作犧牲休閒娛樂的時間。

結語:

以前,許多有能力的人嚮往到美國工作,最近台灣年輕世代則開始吹起「西進」的風潮,愈來愈多人來到中國大陸工作。不論是「去美國」、「進大陸」,凡離開家鄉,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工作與生活,箇中滋味往往只有當事人能夠體會明瞭。來自他人相關的爭論與批判,卻也從沒少過。

但如今全球的市場本來就是流通的,人的移動與選擇,也該是自由的。對我來說,不管是留在美國、來到大陸,還是回到台灣,或將來前往其他的國境,在哪裡工作是個人的選擇,結果也對自己負責。

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烏托邦,也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,只有做下選擇、在國境與國境間移動的每一個人。

而這「自由選擇」背後的共同點是:我們都想要有個更好的未來,但不管在哪裡追求夢想,也必然都有它需要付出的代價。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Crossing 換日線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※更多精采好文:
從一個師長眼中「做不出專業」、「誰做都可以」的工作裡,我們能學到什麼?──論軟實力的重要性

  • heart

    3人喜歡

  •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換日線 Crossing

    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    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