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職場新知

「外地來的」求職者優先面試!這標準你贊成嗎

  • 2018-8-27
  • 文/林高遠/讀者投書
  • 圖/Amtec Photos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141761

圖片來源:Amtec Photos,CC Licensed

就我所知,很多人可能會拍手叫好──但先等等,試想,若按照台灣的「老闆思維」,「從外地來」的求職者比「天龍人」更優先面試,雇主圖的是什麼?

就業歧視,並不是僅發生在「人才過剩」、「低薪過勞」的台灣,就算是現在許多人眼中的「機會之地」中國大陸,一樣有著就業歧視,而且對岸的狀況,可能比台灣更嚴苛、更小題大作、更加「標籤化」:

在今日陸企,「插大」都可能算是履歷汙點

我就曾在大陸求職時,因為填履歷看到「專升本」這個選項,就問了一下這是什麼意思?某大企業的人資( HR )解釋完後又說,她們公司如果要大學畢業的職位,不會接受「專升本」這種入學方式的大學畢業生(相當於台灣專科生插大轉學考)──我在台灣,從未聽過連「入學方式」都可以當作明文的入職門檻,可見中國大陸社會,是如何「積極」地給人貼標籤。

更經典的例子,還有美團外賣的「黃泛區事件」──

「美團網」是中國大陸最知名的外賣點送餐 App,該公司曾經傳出招聘時設下「不要黃河氾濫區、不要東北人、不要信中醫」的門檻,該事件在大陸論壇鬧得沸沸揚揚,後來該公司以「小編個人行為、懲處辭職」了事。但類似的「地域歧視」、「身份歧視」等等事件與話題,在大陸的畢業求職季,從沒涼過。

得天獨厚的「土著」,竟然也會被歧視?

不過,除了上述的種種例子以外,本篇文章特別要來談談,現今中國大陸一線大城市中,有一種很特別的就業歧視,那就是歧視「土著」:

什麼是「土著」呢?這指的不是傳統定義中的「原住民」,而是大陸網路用語──土著指的是一線城市中具有戶籍的「當地人」,也就是上班日住家裡、不用付房租的人。「土著」還有更負面的意思,有點類似台灣所說的「米蟲」,用以諷刺都靠家裏收房租維持生活,上班只是因為無聊的人。

由於中國大陸特殊的戶口政策,擁有一線大城市戶口,等於人生起跑點就往前了一大截,因此「土著」原先是對這些得天獨厚者的調侃用詞。但到了職場上,土著如今卻有了相反的處境:

原來,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發現,職場上工作難免有不如意,導致員工可能想辭職、想換工作。但如果求職期間還是能住家裡、不用付房租,甚至家中還能持續收租維持收入,「任性離職」就容易得多;在職場上,「土著」們自然也就沒那麼「順從上意」。

所以在工作壓力大的一線城市如北、上、廣、深,眾人口耳相傳,有越來越多公司出現「歧視土著」的潛規則──擁有當地戶口,反而從履歷上的加分項變成扣分項。例如中國許多討論區,近來都有面試者信誓旦旦,某一線城市的大公司,一看到求職者是有戶口的當地人,談工資時就先打壓個數千人民幣再說!(參考資料:如何评价盒马鲜生招聘不要北京人? - 知乎)

甚至,因為「五險一金」的相關規定,還有許多北上廣深的公司,寧可聘請不熟悉中國大陸社保與稅相關法規的台灣人或外國員工。

從經濟學上來看,這很「理性」──利用「價格差異」,把勞動者每一分勞動剩餘價值,都榨得剛剛好。

但你覺得這樣做對嗎?

如果台灣也施行「歧視天龍人」條款?對公平競爭的「另類想像」

就我所知,很多人可能會拍手叫好──畢竟所謂的「城鄉差距」、「地域差異」各國都有,而台灣長期以來發展、工作機會、市民福利等等均傾斜集中在北部大都會(尤其台北市區)的現象,更早已不是一、兩年的事了。

台灣有沒有這種「土著」的不平衡現象?當然有,而且是從念大學時就開始了──這點對多數從中南部到台北讀書、工作的人來說必然「有感」,而且是「壓迫性的有感」!

比方說你某個台北人同學,大學時成績沒你好、工作表現也沒你出色,但單單因為他出生在台北、家裡在台北市有房,於是什麼都不用做,每個月的等效薪資就比你多了至少 8、9 千元新台幣──因為他非但不用租房,還享有比其他縣市更好的育兒津貼等福利。

這種「相對剝奪感」是非常強烈的:父母的條件、出生地的條件、一個跟你努力無關的條件,就這樣赤裸裸呈現在你個人出社會時,現實可支配的預算差異上。

而「土著」的存在,直接讓埋頭苦幹的 80 後、 90 後在內心出現「有感的不公」──因為用來支付房租的可支配收入,基本上就是年輕人亟欲用來進修學習或發展副業的一項資源。這種不平衡的心理感受,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,完全是可以理解的。

我曾與幾個同為從中南部到台北讀書、工作的朋友聊過,這筆「因為我父母不是台北人」而「相對損失」的房租,一直都是心頭上的痛。無奈的我們,年輕時也往往只能用「天龍人」這種酸言酸語,才能宣洩心中對那些「台北土著」的忌妒。

促進南北平衡?還是資方利器?

但我們不妨想想:假如有一天,「土著歧視」真的被引進台灣,而且被坦蕩蕩地用在每一場薪資談判中呢?

這恐怕代表以下事項:

一、台灣資方已經積極向大陸資方學習薪資議價手法,台灣職場也更往「狼性」靠攏一點。

二、對於從台灣中南部到北部打拼的工作者來說,「可能是」一個「表面上」能讓心理更平衡的契機:

當「我從外地來」反而變成議價籌碼的時候,對父母的埋怨少了、對「天龍人」的忌妒少了,這樣是不是某種程度的「公平正義」機制,還能減輕台灣南北資源的落差?

三、但等等,試想如果按照台灣和中國的「老闆思維」,請問公司會傾向聘請「來自天龍國、價格(比以前)更便宜」的勞工?還是真的會相對「加薪補助」來自外地的你?

即使「從外地來」確實變成比「土著」更有利的談薪資條件,那雇主圖的是什麼?

其實是「你孤苦無依,社會支持系統薄弱,所以更具服從性」的期待,試圖從勞工身上壓榨更多供給者剩餘價值。

這樣的職場文化,是我們想要的嗎?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 Crossing 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※更多精采好文:
不按牌理出牌,就是中國的「規矩」──外表再像,可千萬別以為你還在台灣
一張寫好未來命運的 A4 紙:上海學生,從出

換日線 Crossing

換日線 Crossing
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推薦文章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