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職場新知

「出生時就決定人的一生」?看不到未來的「魯蛇世代」

  • 2018-3-31
  • 文/林志都/南方之南
  • 圖/Lorena Jacó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zoieu/

圖片來源: Lorena Jacó,CC Licensed

你可能深深覺得「活在現在的台灣,實在看不到未來」:就業機會似乎越來越少,薪資更永遠停滯不前。在現代社會裡,沒有「好」家境、「好」父母、「好」關係,似乎一輩子就出不了頭......

致年輕的,可能正迷惘、憤怒或煩惱著的你:

嗨,你還好嗎?

我想,一看到這個標題,年輕的你也許會說:「OMG!這又是另一個老頭想要來說教。對啦!『林北』最需要的就是老先生、老太太這樣的同情勵志外加嘖嘖嘖搖手指文了......」

是的,我正是個年過 40 的「老先生」,在此也正是想分享我的經驗與想法,也許,還真的會搖搖手指,對你說「嘖嘖嘖」。

但是即使「被討厭」、「被酸爆」、「被打臉」,我還是真心地想要對你說說,以下這些可能有點老生常談、更可能有些沈重的事情:

不分古今中外,「少年維特的煩惱」

身為一個也「曾為」青少年與青年的過來人,我知道、而相信你其實也知道,不管在哪一個時代、身在哪一個國度,由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這段青少年至青年時期,往往都很難熬——即使你我(曾)自以為像任何一個悲劇英雄般,承受著獨一無二的苦難。

不信的話,不妨翻翻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(1774 年首次出版於德國萊比錫)或《麥田捕手》(1951 年首次出版於美國)。

當然,這時你大概會說:「按!那些國家與時代,和現代的台灣完全不同好嗎?!」

沒有錯。不過相信只要你真的看過這兩本書,就會知道小說中主角們的煩惱,與現在的你、與過去的我,其實有著許多極為相似之處——年輕的我們,都對未來、生命與社會感到既期待、卻又恐懼無力;都對身體的變化感到興奮、不安與困惑;都對異性或同性的同儕感到心動、忌妒、排斥或是有著既恨又愛的心情......

這些感覺與情緒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對所有的青少年與青年來說,恐怕都是一樣的。

因為即使時代不同,即使科技有所改變,我們作為人類的「基礎渴望」仍然相同——有人,將之稱為「人性」(humanity)。而我們身為一個動物物種的「演化過程」,也還沒演進到能自然地讓這些來自基礎渴望的「覺醒」時期,更為輕鬆好過些。(當然,這不免讓你有另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這些大人們,都曾經是個青少年或青年,為什麼總還是無法理解你呢?這個問題請容我賣個關子,我們在文章最後面會談到。)

看不到未來,全球性的「魯蛇世代」?

然後,你可能總是深深覺得「活在現在的台灣,實在看不到未來」: 不管 GDP 成長率多少,你總覺得生活的重擔只是越來越沉重,就業機會似乎越來越少,薪資更永遠停滯不前。

當老一輩還在抱怨「外勞」減少他們的就業機會時,你很了解接下來就連機器人與人工智慧,也都會來搶你的工作。在現代社會裡,沒有「好」家境、「好」父母、「好」關係,更似乎一輩子就出不了頭;就像筆者過去的一篇文章標題所說:「受精時決定你一生」,乍看像是滿紙嘲諷荒唐言,但卻也是整個世代真實的一把辛酸淚。

於是,你可能變得更加消極、更加憤世嫉俗、更加不屑所謂的「夢想」、「希望」、「努力」......,也不相信任何他人的成功,不是來自於「幸運」或「背景」。

但如果你往外看看,很可能會發現,這其實幾乎是全球已發展國家的普遍現況。我們光舉亞洲鄰國為例:在台灣,年輕的你以「22K 魯蛇」自嘲;在韓國,年輕人則自稱是把「戀愛、結婚、生子、人際關係、買房、夢想、希望」通通放棄的「七拋世代」,甚至根據去年估計,韓國不願就業也不願繼續進修的「尼特族」,就有 156 萬人,在 15 到 29 歲的年齡群中,佔了 16.6% 的比例;在日本,更早就有一批你的「先行者」,從 1980 年代末期,就決定躲在家中成為「繭居族」。

而根據 2018 年 2 月 17 號出刊的《經濟學人》報導,現在的日本青年們,認為平生不必有大志,對現在生活感到知足常樂(content),買不起名牌、名車沒關係,有 Uniqlo、或是偶爾吃吃賣相上得了 Instagram 的美食就好,甚至沒結婚、沒性生活也沒關係——根據調查,如今 40% 的日本人,到了 34 歲時仍然沒有性經驗。

講快一點,在亞洲發展最為快速的日本,年輕人早已超越「小確幸」、「草食」,直接往清心寡慾的「佛系」邁進了。而連一向鼓勵青年們上大學或進入社會後就得「自己出去住、自己謀生路」,所謂「正面積極」的英美社會,住在父母家裡的青年比例,也都開始不斷增高。

這些,不過是貧富差距擴大、青年世代資源受到排擠下,現今「全球魯蛇世代」的部分面貌。而它,甚至還不是如今才有的「新聞」:

金融海嘯過後數年,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皮卡提(Thomas Piketty)用「新」鍍金時代(New Gilded Age)來形容目前的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失衡,「看似機會處處、實則充斥結構性不公」的今日時局。

而他拿來舉例的「鍍金時代」(Gilded Age),描述的其實正是 1870 年代到 1900 年的美國社會;甚至,這個詞所指涉的狀況,早在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筆下,描述英國工業革命前的社會現狀作品中,便早已出現過。

歷史悲劇總是不斷重演、全球化則將之快速擴散至世界各地——也許這狀況傷透了你的心,但是你,真的不是這齣悲劇裡唯一的男(女)主角。

「長輩」們的誤解與成見,從來沒有停止過

內心狀態、外在條件,你面對的現實已經夠艱難。但「大人」偏偏還愛火上加油——無數的「長輩」們,總愛說你是「草莓族」、「沒有目標」、「愛惹事生非製造混亂」、「愛沒事找事衝撞體制」、「只曉得沉迷玩樂與性愛甚至毒品」......

但是數字說的,明明是完全相反的事實:近年來,在全世界已開發國家中,包括台灣在內,青少年犯罪率大都有下降的趨勢;在日本的犯罪率,近年雖略為上升,但卻幾乎都是因為中老年族群的暴力犯罪增加所致。

不只是犯罪率,全球已發展國家青少年使用毒品的比例也年年下降,就連酒精消費量都逐年下滑。

近年來,台北東區夜店生意日漸下滑,不只是因為有 Tinder 等「交友」(你了解的)軟體來跟它們搶生意;或是因常有人鬧事導致大部分人避而遠之,而是根本越來越少人,「想去」或「去得起」那樣的地方了。

為什麼?我想你我都很清楚這背後的原因,除了經濟因素之外,其實跟「虛擬世界」、「社群網路」也有著極大的關係——但這一點,我們先留到後面些再談。

重點是,即使當你拿出數據、拿出證據,說著自己明明清心寡慾、整天宅在家,鮮少在外惹事生非時,卻還是免不了被「長輩」們責難嫌棄——此時必定又有一群身為「既得利益者」的老先生、老太太跳出來,說你「不夠有狼性」,整天只會黏在手機、電腦或電視螢幕前,真是一群草莓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也......

此刻,你當然會想:「WTF!這和你們前面批評的『沒事找事、製造混亂』,不是剛好相反嗎?」

一點沒錯,「大人」們的苛責,常常都是基於不理解實際情況的成見。但老實說,對這樣毫無來由與邏輯的批評,其實你也沒必要太放在心上:舉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,安伯多.艾可(Umberto Eco)的一篇雜文作品為例,他在文中提到,一位主教就曾經大肆批評「年輕一代真是道德淪喪、棄神恩於不顧」——

只不過,這位主教活在 13 世紀,而讓他大動肝火的「不道德行為」,是:「年輕一代竟然開始用起刀叉,而不用神賜予大家的雙手來吃飯!」

如果說青少年與青年時期的「難熬」一直沒變,那麼有史以來,老一輩看不慣年輕人的態度,其實也從來沒變過。

真正改變的,是規模前所未見的虛擬世界和「替代式參與」

落落長地說了這麼一堆,希望你不會覺得我是在「替老人們開脫」,鄉愿地說著「反正古今中外所有事情都一樣,不必太在意」。

事實上,和我們這一代相比,你面臨的時代與其挑戰,的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——不過那不是來自你對青春的迷茫、不是來自你面對的不公平、不是來自你遭受的誤解與批評......而是,來自你此刻面對的這面小小的螢幕。

不管是電腦、手機或 pad,這方小小的螢幕,說明了一切:網際網路、智慧型手機、社群媒體,以及它們帶給所有人的「數位革命」,徹底改變了你(和我)的生活方式:

透過社群網路、交友軟體與即時訊息,你的「虛擬社交圈」可以遍布全球,即使你不擅與人面對面溝通,遇到人群就心跳加速手心流汗說話結巴;即使你在現實中長得其貌不揚;在學校或職場遭人霸凌;或被老師、老闆當成「沒救」的學生或下屬......在網路遊戲裡、匿名的論壇中,你也可以輕易擁有美麗英俊的化身;可以快速地運籌帷幄、談笑間讓大軍灰飛煙滅;也可以輕易地用甜言蜜語、表情符號征服「公/婆」,擄獲「網上情人」的心。

虛擬世界,可以快速地、即時地讓你獲得如今在現實生活中,越來越難享受到的「成就感」與「尊重」,甚至讓你暫時忘記現實中的重重挫折與無聊、無助。

對如今許多人來說,虛擬世界甚至是《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》——就像 U2 的那首老歌一樣。由同名小說改編,即將上映的電影《一級玩家》(Ready Player One)描述的,就是在一片破敗的未來世界中,人們只能藉由廣大的虛擬宇宙來逃避、娛樂甚至生活。

但是你知道的:那樣的描述,不是未來的世界;那,早已是現在進行式的當代社會。

「懷舊」的假象,代表對「變化」的恐懼

科技發展的速度,如今已遠比我們心智改變的速度來得快,所以當你在虛擬世界中,獲得快速而即時的滿足感、參與感時,或許尚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日新月異、無遠弗屆的科技,具體實現自己在「現實」中的目標與理想,甚至因此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動力。

但請先別急著放棄——其實會有茫然感一點都不奇怪、更不必因此感到自責或恐懼。因為不只如今 5、60 歲以上的世代,大多早已對這時代感到無法理解;就連 3、40 歲的我們這群所謂「壯年世代」,也不免對這世界的巨大改變,感到困惑甚至恐懼。

而當恐懼時,人們總是特別想逃避,例如想著「回到過去」——那段被記憶、迷思、神話或幻想給過度美化的時光。

所以你看到,如今在英國,有很多人幻想著回到大英「日不落國」時代的榮光;所以你看到,如今在美國,很多人希望回到「美國是世界唯一強權」的時代;所以你看到,如今在中國,習近平即將「以毛為師」、「恢復帝制」;所以你看到,在台灣,也有很多人緬懷著「經國先生的恩德」,或者喊著要再回到「一試定終身」的美好(?!)聯考制度......

但我不得不說,單純「懷舊」的情緒,其實不過是一種空虛的假象。世上從來就沒有「最好的時代」,也沒有「最壞的時代」。面對「變化」,只有不斷在看似混亂的時局中,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;只有不斷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,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;只有不斷在迭代迅速的趨勢下,學習生存所需的必備技能。

巨大而快速的變化之中,仍有些事情是未曾改變的——但那些被稱為「價值」的核心,無法靠單純的「復古」、「懷舊」尋得,只能靠著不斷地嘗試、碰撞、並且終其一生盡量保持著開放的心胸,才能逐漸體會。

迎向「新世界」的小小建議:保持「不認命」的精神,別放棄希望

或許,你將會因此發現,其實世代之間,不是只有對立;而新科技帶來的衝擊,其實也不全然只有負面、虛無的效應

社群媒體與網路的發達,儘管「眾聲喧嘩」、「莫衷一是」,但每個人都因此有了發聲的管道——只要使用得當,也更容易看到、得到千里之外國家的現況與資訊;而民主政治發展至今,儘管面臨「民粹主義」、「政黨惡鬥」的嚴苛挑戰,但畢竟每個人都因此可以用選票、鼓吹活動、非政府組織,甚至親身投入政治等方式,嘗試由下而上地改變現況;全球化的加速,儘管讓國際間的貧富差距、階級僵化問題日益嚴重,但透過相對廉價、簡單的交通方式,你也更容易親身到國外去旅行、觀摩、學習、工作......創造更多價值。

其實,我沒辦法告訴你,要如何面對這樣的「新世界」,而相信你也很清楚,即使 Google 搜尋再萬能,也難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
但作為稍微年長一點的「過來人」,我想我能夠給你的唯一建議,就是這看似老生常談的一句話:「不要失去希望、不要放棄,即使我們這個世代與之前的世代讓你失望了;但其實,文明的累積,仍奠下了所有讓你能夠發揮長才的基礎。」

我絕不會告訴你,「保持希望」、「繼續努力」是件簡單的事。因為就像我的另一篇文章「『台灣人沒在怕』的三種詮釋方式」所提及,能夠去「追求夢想」,對社會上太多人來說,確實是遙不可及的事——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資源。

但是如果你有那樣的資源、哪怕不若他人多,就應該去大膽試試、追逐自己心中最熱切的夢想——這是為了你自己,為了你的朋友與家人,也是為了那些條件更不如你,根本無法這樣做的人。

成為「大人」後,切莫忘了此刻的自己

「魯蛇」看起來是個負面詞,但其實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,「失敗」是正常的,年輕時的失敗,更沒有什麼好怕的——因為那只會成為「你比別人更勇敢嘗試」的徽章。

而如果你「成功」了,也請把那結成的果實,盡量分享給更多的人——因為你的成功,必然是建立在許多人的犧牲與努力之上。「分享」,也只會讓你獲得未來更多的人脈與資源——其實,在《換日線》這裡,你就可以找到許許多多作者的故事;他們或是「成功」,或是「失敗」,但總不吝分享他們在國內或海外的經驗。而這些故事,對我來說,也像是每一個你和妳、以及整個台灣年輕世代的集體縮影。

我認為,比起日韓那許多「認命」的年輕人,台灣的年輕人普遍來說,其實還是更想奮力從溫水煮鍋裡跳出來的——近年來,許多由年輕人發動的社會、政治運動風起雲湧,正可以視為年輕世代反抗「過去陳舊體制」與「(看來)毫無希望未來」的一種,「不認命」的反應。

但不論你「努力」、「認命」與否,哪怕只是持續渾渾噩噩度日,你都會發現:突然間一回首,自己早已經進入社會,成為了所謂的「大人」——而請相信我,到時候你所煩惱的事情,和現在將變得完全不一樣了。

這時,周遭的人,更會開始以台灣人獨有,那簡化一切的「假世故」語調拍拍你肩膀,告訴你:「哎呀!這就是所謂的『長大』啦!接受現實吧!」

「是喔。」你可能一方面仍不以為然,但另一方面,卻也暗自想讓自己變成那樣的人,以便融入群體,以便讓自己不再感到迷惘、痛苦與憤怒——那時候,也許,就換成你在批評比你更為年輕的那一代了。

這也回答了文章最開頭時的那個問題:「大人」們為何忘記了,他們也曾經是少年與青年?

因為,隨著你那日益增加的年齡、責任、權力與地位,與伴隨而來的重重壓力,必然會日漸消逝的,便是那專屬於年輕人的、略帶天真浪漫且纖細敏感、充滿困惑失落狂喜鬱卒的心靈——身為「大人」,對這世界的一切,只會越來越視之理所當然,越來越傾向守成,甚至,也開始用玫瑰色的眼鏡,緬懷起過去。

到了那時,我只想拜託你,如果可以,請記得我如今寫給你的這封信;請千萬不要忘記,你自己也曾經走過那樣一段困惑、憤怒、無助的歲月;請千萬給比你年輕的人多一點包容、多一點同理、多一點他們也許不想聽、不願聽,甚至完全不鳥的「經驗談」——不為標榜自己、不為說教責備、只是盡一份關懷、分享與鼓勵的心。

因為,更年輕的他們所要承擔的未來,絕對只會比你我面對的現狀,更加具有挑戰性,更加難以想像與理解。
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 Crossing 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
換日線 Crossing

換日線 Crossing
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