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名人視野

現代人通病:有事沒事都熬夜、對親近的人不耐煩

  • 2018-2-12
  • 文/李柘遠
  • 圖/Courtney Carmody
圖片來源:<a href="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calami

圖片來源: Courtney Carmody,CC Licensed

哪怕晚上事情都做完了,一看錶才十點多──太早了,於是繼續以各種手段殺時間到三更半夜。為什麼熬夜?我想可以用三個字總結:「不甘心」。不甘心一天就這麼過去了,不甘心還沒有休閒消遣夠就要去睡覺。


熬夜,沒正事做也熬著不睡

這也算是拖延症的一個分支。最典型的症狀,就是哪怕晚上事情都做完了,一看錶才十點多──太早了,再「醒會兒」吧,於是繼續以各種手段殺時間到三更半夜。久而久之就成了熬夜強迫症。

我自己也是夜貓子協會的會員,入會時間大約是讀大學時,會齡已有五六年,最近在嘗試退會。大學時課業繁重,一周能有兩天是要學習到前半夜、一天學習到深夜的。所以不自覺就習慣了「今天起,明天睡」的模式。進入高盛工作後,投資銀行那種「把女生當男生使,把男生當牲口用」的拚命模式,更是鞏固了我的熬夜症。如果哪天有可能「今天起今天睡」了,也基本會把這種機會抹殺在搖籃裡。

為什麼熬夜?我想可以用三個字總結:「不甘心」。不甘心一天就這麼過去了,不甘心還沒有休閒消遣夠就要去睡覺。而「不甘心」的源頭,經常是白天做事拖沓,無端浪費了很多時間,所以到了深夜「方恨時光易逝」。

拖著不睡時都在幹什麼?如果是讀一本書、看一部好電影、來一次夜跑倒還好,起碼豐富精神生活,出汗排毒。但很多時候的熬夜其實就是在空耗、在浪費生命──刷FB,看段視頻,講電話,一兩個小時就不知不覺過去了。

我熬夜最凶的時候是大四畢業前和入職高盛的第一年,那時凌晨兩點睡是常態。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身體逐漸出了狀況:幾乎沒長過青春痘的臉開始冒疙瘩,從前跑步訓練造就的那雙結實的腿開始變得沉重綿軟,連續跑上五公里就會氣喘不已。

這還是熬夜最看得見摸得著的副作用。前段時間看到一篇令人痛心的文章,盤點了最近突發疾病而英年早逝的十多位優秀媒體人,大都年方三四十,本應是最風華正茂的年紀,但長期的壓力和熬夜一點一點摧毀了他們的身體,直至終結了他們的生命。所以,熬夜更可怕的副作用,是對精氣神和免疫力的長期消耗,是給身體機能帶來的潛移默化而不可逆的損害。

把熬夜帶來的副作用和拖著不睡帶來的寥寥歡娛做個比較,你現在還覺得每天都當夜貓子是件幸事嗎?我不覺得,我也有點害怕了,準備不總讓自己刷夜爆肝了。即使變不成早睡早起的morning person,起碼也要多點「今天起今天睡」的時候。有覺能睡直需睡,莫待無覺空悲切。

對最親近的人,尤其是對父母不耐煩

「唉,媽你能不能少說幾句? 太煩了。簡直受不了你們,得,我反正快搬出去了。以後不跟你們住,我們都能清靜點兒。」

「你能不能不這麼黏人? 我剛在忙,才半小時沒接你電話你就不高興。你讓我怎樣啊?我是你的奴隸嗎?」

「你真是全天下最不可理喻的人。腦子有病,莫名其妙……」

諸如此類氣急敗壞甚至頗具攻擊性的話,你是不是曾不假思索的甩給自己最親近的人:正值更年期或已邁入老年期的父母,曾經熱戀得恨不得每秒鐘都甜膩在一起的男/女朋友?

當你毫不客氣的發火過後,是不是經常後悔愧疚,覺得對爸媽/戀人這麼狠實在是不應該?我自己和幾乎身邊所有年輕朋友都有這個毛病。對最親的人,卻經常最不耐煩。

幾年前看過一篇文章,說其實離家上大學後,絕大多數人在餘下的人生裡,滿打滿算只能和父母「在一起」一百五十次了,而這還是寬裕估計──確實,很多人長大後不會跟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,每年只有大節假日時才會回家探親(或者父母到子女的城市探望),兩種情況合起來算一年四次吧。假設已經步入中老年的父母還能在你生命裡三十五年至四十年,那麼兩數相乘的確只有一百五十次上下。當時我在美國讀大學,一個人在宿舍讀到這個數字時,竟淚如雨下不能自已,深感自己還不夠孝順。

對父母等最親的人無端發脾氣動粗,只會增加你日後感到愧疚甚至悔恨的機會。

前段時間讀到一篇題為〈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,是最大的教養〉的文章,裡面有兩句話說得很好,分享給大家:「你永遠只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。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。如果我們淪落到要讓家人難堪來獲得滿足,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。反過來我們也應明白:你最親近的人,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。深到骨子裡的教養,就是好好對待自己身邊人。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好,同樣是深到骨子裡的。」

看不進長文章和紙本書,書面文字退化

如果你堅持不跳行的讀到了這裡,那麼恭喜,你還算有耐心和定力閱讀長文章的人(但其實這篇文也不長)。如果你是抱著「快點刷到文章末尾」的態度跳到這裡的,那我希望你耐著心讀完下面幾段。

曾幾何時,圖書館是你最熟悉的地方,你喜歡在一排排書架裡徜徉,只為找到那本最想看的名著;那時,你喜歡和夥伴們逛書店,碰到想讀卻捨不得買的書,你甚至會席地而坐,如饑似渴捧著它讀一下午,忘了時間這回事;曾經,你會給心愛的書包上封皮;你會把書依依不捨地闔上,放在枕邊;你會邊讀邊做一本本的筆記;你還會和同學們交流各自讀的好書……

最近這幾年,生活節奏變快和智慧型手機的入侵,使你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和心思越來越少。一開始你可能還會覺得恐慌和遺憾:「好可惜,竟沒能抽出半小時讀完這一章。」可之後,你接受了與書漸行漸遠的事實,再之後,不讀紙本書成了生活的常態。即使有了整塊空閒,你也更可能只是捧著手機刷個不停或邀三五好友「出去high」。而最近讀完的一本書的封面上,早已落了塵埃

你甚至連手機上的長文都開始讀不下去了,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犯暈。除了滿是圖畫和速食式語言的文章,你的生活裡沒有了其他讀物。因為太久沒看過一本正經書,你的寫作能力也在退化。以前你可能還想著成為一個詩人或散文家,但現在的你筆桿生澀,修辭貧乏,最信手拈來的詞不再是學生時代熟讀能吟的詩詞,而成了「就醬」「森七七」「怪我囉」等毫無營養的網路用語。寫作水準退化得連最程式化的工作報告都寫不俐落了。

與什麼疏遠,都不能與書疏遠。

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更應該逆著社會大環境的浮躁與急功近利,摒棄那些速食式的文化消遣物,讓自己的身和心都回到安靜的地方,捧起一本書,一頁一頁讀起來。

對朋友圈裡瘋轉的八卦文瞭若指掌頭頭是道,不算什麼,而是庸俗和膚淺。

對各種好書裡的情節與觀點信手拈來娓娓道來,才是真正的強者與智慧。

有幾個好友半年前組了一個微信小群,取名「一百八十天讀十八本書」。他們都是投資銀行和國際律所裡的大忙人,最慘的時候一周工作一百小時。即使生活被塞得如此充實,他們依舊感到空虛和焦慮──跟同學聚會,除了工作上的事能聊幾句,他們對其他事都變得有些愚鈍甚至無知,這些事,包括好書、好電影和好戲劇。

他們意識到,只有讀書,才能不讓自己徹底被工作俘虜,才能讓自己依舊是一個interesting and cool person(既有趣又酷的人)。於是,這幾個傢伙開始每周末一次微信分享會聊聊過去七天讀的書,每個月末交一篇千字讀書筆記。他們還規定,這十八本書不能是機場書店兜售的成功學,不能是網路小說,必須是年齡超過一個世紀的經典老書。

最近,我和讀書小組的其中兩個好友吃飯,聊天時深覺他們比一百八十天前變得「氣自華」了許多。雖然因為專案太忙,他倆分別只讀完了十四本和十五本書,可談到讀書的過去半年,他們都覺得是入職以來最快樂而充實的一段日子。

這幾天,他們已經把微信群名改成了「三百六十天讀三十六本書」。為什麼我會知道呢?因為我也成了讀書小組的一員。

即使說得功利一些,多讀紙本書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,你看,幾乎所有成功人士都酷愛讀書。在趕飛機時閱讀,在周五的晚上閱讀,在加班的閒暇五分鐘裡閱讀。他們越讀越智慧,越智慧就越成功,進入了良性循環。

讀得書多了,寫作功力也就自然開始回升了。不管世界變得多光怪陸離、先進得多令人嘆為觀止,有兩樣東西我們真的不能丟棄:閱讀與寫作。

如果讀完這篇文章後你「毫髮無損」,那麼你是一位好青年,把自己寫中槍的我由衷佩服同齡的你。如果你每讀一條就中槍一次,現在已經彈痕累累了,也別擔心,因為這些絕對都是可以挽回的毛病。

從下一秒起,你可以:

1. 卸載手機上會浪費你很多時間的APP。

2. 規定自己每××分鐘/小時才能刷FB/IG一次。

3. 把時鐘調快十分鐘。在別人見證下給遲到規定一種嚴厲的懲罰。

4. 不要再把時間花在不停的自拍和發自拍照上。沒用的,而且發多了惹人煩。

5. 去書店吧,聞聞裡面久違的書香,買幾本好書,今天就制定一個閱讀計畫。
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不如去闖:年輕不是迷茫的藉口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不如去闖:年輕不是迷茫的藉口

不如去闖:年輕不是迷茫的藉口

在在這個不缺少夢想的時代,他說:「成功需要的是更多的自勵心×規畫力×執行力。」 作者李柘遠以行動和實踐完成夢想,堅持不只呈現在嚴謹的計畫中,也在每一次的行動裡,本書不僅是他進入世界級名校、全球五百大知名企業的教戰守則,更以四十篇個人故事,講述在耶魯、高盛、創業和哈佛的見聞,提供了年輕人可以實踐夢想的完整計畫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