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 brian donovan,CC Licensed
取而代之的,臺灣成為我工作年假必訪之地,而不再是我所定居的國家。
出生於臺灣臺北的我,畢業後憑藉的除了一紙文憑外,就是社會新鮮人特有的拚勁衝勁,與勇於任事、積極表現的膽識──但這卻讓我在臺灣的就業文化裡,吃足了苦頭。
臺灣企業除了早為人詬病已久的「低薪」之外,更嚴重的是還普遍有著「階級制度顯著、升遷不易」以及「年齡、年資刻板印象」的外顯或隱性壓迫──這樣的就業大環境,就有如對著滿腔熱血的青年們,迎面潑上無情的一桶冷水。
「你年輕,所以不懂」、「閉嘴聽資深員工的命令就對了」……種種非關專業,而是基於「階級」、「年齡」、「資歷」所形成的僵化組織規範,澆熄的是希望、瓦解的是人心、帶走的是其他鄰國抱著大把鈔票挖角走的臺灣人才、留下的則是臺灣總體競爭力下滑,面對鄰國的崛起只能搖頭嘆息。
從當初決定離開臺灣至今,這已經是第六個年頭。
目前我在 2016 年由 Fortune Global 500(財星500大)評鑑全球排行第七大企業的 Royal Dutch Shell 加拿大區亞伯達省 Scotford 煉油廠,擔任 Contracting & Procurement 採購長一職。
對我而言,如今已經很難去想像,假使當初選擇留在台灣,現在究竟會何去何從?這六年間,隨著工作從臺灣本島移居至鄰國港澳、到決定定居加拿大。回家的路已變得遙遠而模糊。
企業壓榨、政府縱容──就業環境沉痾已久,必須借鏡改革
愛臺灣,不是對所有既存的現狀照單全收,一昧相挺。
或許因為實際走闖過「外面的世界」,領悟了自己真正的價值與應有的待遇,因此如今老實說,我對於臺灣企業刻意壓榨員工價值的文化,感到相當不屑一顧──臺灣人才外流的問題,不單單是企業本身的責任,也反映出政府對於整個就業大環境的縱容。
以下兩點,為筆者簡單針對加拿大與臺灣就業大環境的比較,希望能讓臺灣的企業與政府,借鏡他國,加速改革:
一、超時工作問題
在加拿大,政府對於超時工作有相當嚴格的控管,也因此帶出了 Exempt Employee 高階主管的「薪資制」與 Non-Exempt Employee 一般職員的「時薪制」兩種制度。
加拿大的「薪資制」,多半以年薪計算,Exempt 顧名思義為沒有加班費、工作採取責任制,因而適用於管理階層的員工。
別誤會這裡的「責任制」和臺灣的「責任制」相同:採用 Exempt 計算薪酬的主管級員工,由於多半擁有部門或甚至整個公司的決策權,因此企業通常會透過分發績效紅利或者配發股份,以激勵員工持續為企業效力,並彌補薪資制無加班費的問題。
針對一般員工,加拿大的企業普遍採取「時薪制」:加拿大法定一日工作時數為8小時,一旦員工超時工作,當日全天時薪都採 1.5 倍計算,如遇到國定假日上班,時薪亦全天均以 1.5 倍計算。
透過以上階級與薪資結構的分類,員工得以獲得合理的待遇,企業本身也可省去不必要的人事成本,並有效審核管理階級員工的績效表現執行獎懲。
二、臺灣就業環境的職場刻板印象,在加拿大是禁忌
「年輕=草莓族=無經驗=低薪=低階職位=22K」在臺灣,「年齡」似乎等同於一個人的「經驗」與「能力」。這一點便是促使我離開臺灣的主要原因。
臺灣許多企業對於「惜才」相當無感,願意採納青年意見、培訓青年擔當大任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──寧可放任坐擁高薪的高階主管或資深員工因循苟且,甚至懶散不管事,也不願給予充滿熱忱、躍躍欲試的青年一個機會做決策,遑論升遷。
反觀在加拿大,因年齡、性別與種族論斷職場人士的工作表現,是一大禁忌:企業主不可以在面試對談中,詢問專業學經歷之外的私人問題,求職者的「背景」只有履歷表上一覽無遺的工作經歷。
此外,多數企業在徵人時,均會清楚載明該職缺所需專業訓練與能力,並相對透明且清楚地,依照應徵者履歷表上的經驗來查核、定奪。如此一來,相對能夠避免面試官的刻板主觀意識,影響人資決策。
此外,在我所見聞的加拿大當地企業中,升遷標準絕大多數透明公開,一切以實際績效、對企業貢獻,而非取決於年齡、年資或「與主管私交好壞」。這樣清楚的標準,能把機會留給真正努力替公司奮鬥的人,而非台灣企業中慣常出現的:按照年資取決升遷先後。
世代不流動、薪資不成長:年輕人才能夠撐多久?
如同上述所提的兩點──不健全的薪資分配,加上企業中許多「資深世代」對於「年輕世代」近乎病態的刻板印象與結構性擠壓,造就了臺灣企業普遍缺乏實績導向的績效評估機制,更無法「汰舊換新」,給予有能力的年輕人應得的舞台:
「高位者(多為高齡者)不斷自動延後退休年限、中高階者(多為中年者)繼續等待接班,而初階職員(多為年輕人)只能埋頭再苦撐」──就這樣,臺灣的就業大環境,留給青壯年人口的選擇與機會,變得越來越有限。
一個22歲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,或許還願意為了家人和朋友選擇留在臺灣,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,領著微薄的薪資,渴望在成家之前得以升遷,有能力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生計。
然而,兩、三年甚至五年過去了,當人、事、場景都在改變,唯有薪資不變,試問這樣的等待誰經得起?這樣的希望又能支撐多久而不感到絕望?
如果在臺灣就能獲得足以維持家庭的收入、暢通的升遷機會、足以一展長才的舞台,誰願意有家歸不得?誰又願意離別熟悉的環境,遠赴他鄉另謀生存呢?
即使現在已同時擁有加拿大公民身分的我,仍然習慣在大眾場合,驕傲地介紹自己來自臺灣──這是我永遠的家,美麗的福爾摩沙。
這塊土地有太多金錢買不到的純樸與人情味,當初更是花了無數個夜晚,終於才說服自己離開。如今只期待,終有一日就業的大環境能夠改善,讓回家的路可以變得清晰、不再渺茫。
※本文內容授權自《換日線 Crossing》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更多《外商企業》工作機會在這裡~
在我們是《換日線》,是《天下雜誌》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,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。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(持續增加中),沒有長篇大論、沒有高深學問,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,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見聞、他們的觀點,與他們從台灣出發,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。
在一所國中演說後,一位媽媽提及心中的擔心,她說:「女兒才10多歲,已經宣布將來不結婚、不生孩子,問她為什麼?她說連自己都養不活,又怎麼去養孩子?」
以臺灣現在的狀況來看,政府的政策很難幫到年輕人。既然「求人」效果不大,那麼我們只好「求己」,臺灣的年輕人,該用哪些方法自救呢?
不少言論表示「大陸年輕人充滿拚勁,台灣年輕人卻只追求小確幸」,但我要反問:「很多大陸年輕人工作到第三年,薪資就可能是剛出社會的兩倍了。一個社會新鮮人在台灣工作,要做到薪水翻倍,你覺得要多少時間?」
台北市青年局陸續推出十大青年補助,包含實習津貼、職涯進修補助、職涯發展及創業活動補助、創業共享空間租賃補助,皆為全國首創。台北市青年局長殷瑋表示,北市創全國之先,開放在市集擺攤的青年申請,補助最高二.
〔即時新聞 祝蘭蕙/核稿編輯/綜合報導〕許多出社會的新鮮人,若對未來的志向毫無頭緒,多半會以「薪水高低」來尋找工作。沒想到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文,稱自己雖然不是就讀本科系,但曾做過收銀員,略懂一點會計,
〔記者楊雅民/台北報導〕狂賀台灣隊奪下首座棒球世界冠軍,4家連鎖超商喊出促銷優惠「激動加碼」。
台灣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奪下冠軍,舉國同歡,不少商家紛紛推出優惠活動慶祝這個得來不易的榮耀。有網友自發在社群網站「噗浪」(Plurk)整理台灣各商家優惠活動,吸引大批鄉民接力分享。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知不覺越來越冷,很多人到冬天都會發現,自己好像心情特別不好,或是情緒特別容易低落?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在臉書專頁「蔡百祥臨床心理師」發文表示,要小心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
生活好書福市集本週六(廿三日)在北屯四張犁農村公園登場,今年第七屆主題推出「戶外閱讀」,現場設置帳篷與懶骨頭,準備卅個主題盲書袋,各放五本適合閤家閱讀書籍,讓民眾透過挑盲袋方式選書,鼓勵與親友一起來野
〔記者李容萍/桃園報導〕勞動部鼓勵中高齡退休族群重返職場,自今年2月實施「壯世代就業獎勵」,只要符合資格的退休族,重返職場滿一定時間,每人最高可領6萬元獎勵金,截至今年9月,成功協助10萬5561位中
「二○二四桃園仙草嘉年華」本月廿三日起至十二月一日在楊梅休閒農業區、楊梅警分局上湖派出所旁花田登場,現場約四公頃原本綠油油的仙草田,隨著濕冷天氣報到,紫色仙草已開花近三成,有「台版普羅旺斯」之稱。市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