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guel開始當英文老師的契機,是在大二時,朋友希望找人代班上英文課,原本他覺得自己沒有經驗無法勝任,卻在面試之後,發現自己對小孩很有一套,很喜歡教學,也很喜歡小孩,最後就愛上這個行業。
Miguel除了教書,還有另一個身分是樂團貝斯手,中間輾轉了幾個樂團,現在是「筋斗雲樂團」的貝斯手;他回想起2000年還在「白修女」(Sister White)樂團時,在中正紀念堂6萬人的音樂會,和脫拉庫、四分衛、五月天一起表演,甚至五月天還曾經當過他們的開場嘉賓,他開玩笑說:「其實我們都認識,五月天他們也是很不喜歡念書的小孩!」
為了繼續音樂這個夢想,也是Miguel選擇繼續教書的原因;上班時數不多,平均只要每天上2小時,一個禮拜大概上25個小時,就能夠生活,如果上到35個小時,則可以賺到非常豐厚的薪水;而且時間彈性,可以在歌曲宣傳期請比較長的時間,兩個月到半年不等,除了這個工作之外,如果真的走上藥師這條路,沒辦法有這麼大的彈性。
在Miguel教學多年的經驗中,行為有偏差的孩子,大部份是由阿公、阿嬤帶大;因為長一輩大部分是「照顧」孩子,而不是「教育」,因為選擇順應孩子想做的事做,形成寵溺的狀況。他分享在補習班時,常常會看到一個景象;阿嬤已經有步行困難,可能還駝著背步履蹣跚,卻幫孩子們背起沉重的書包,孩子肩膀上空無一物,而這樣的情況,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,在他們的觀念裡,除了尊重長輩,每個人該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。
拿另一個狀況來說,孩子如果不知道出了什麼作業,會由家長打電話來問老師內容,或者是沒有帶作業,小孩會打給家長,請他們幫忙帶;美國在小時後,他難以置信的說,「我如果這樣,會被我爸打死。」
Miguel說:「小孩子在哪裡都是一樣的,造成不一樣的原因,是文化,還有家長。」
讓Miguel感到灰心的,是台灣家長對於孩子「神經障礙」的了解缺乏,他如果在課堂上觀察到孩子有過動、亞斯柏格等問題,都會提醒家長去醫院尋求協助或診斷;但只有10%家長會採取行動;40%的家長,了解但完全沒有應對做法;其他50%則是選擇不承認孩子有障礙,甚至當聽到他這樣的勸告,會完全無法接受而讓孩子轉學。
被問到會不會因為影響他的招生率、而選擇避而不談?Miguel表示,也許有的老師真的會,但他絕對不會,因為這影響的是這孩子的一生,只要有機會能夠救一個,就是一個。
過去常有補習班的「外籍老師及台灣老師薪水不平衡」的爭議,Miguel卻認為,不只有在台灣,這其實是各地都會有的情況,原因是人才稀缺性所導致;如果台灣人去美國教中文,同樣也會得到比美國人教中文高的薪水,至於工作內容上的不同,為什麼外籍老師不適合擔任美語幼兒園的專任導師,專責照顧每個孩子,這則屬於文化的不同。
在結束訪談時,Miguel笑著叫我猜他幾歲:「跟孩子相處,讓你永遠不會老」,眼神中透露出喜愛孩子的光芒,也解釋了他為什麼長達20年的教書生涯,卻仍保有活力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