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徵才/登入
回首頁回首頁
首頁 > 好文上架 > 樂活品味

健康網》過度關心反成壓力源 心理師:別怕「設定界線」

  • 2024-5-28
  • 文/自由時報
  • 圖/取自shutterstock
心理師指出,大多數人的關心都出自於好意,但若關心已成壓力源,造成內耗,恐怕要清楚表達,並設定界線;圖

心理師指出,大多數人的關心都出自於好意,但若關心已成壓力源,造成內耗,恐怕要清楚表達,並設定界線;圖為情境照,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。(圖擷取自shutterstock)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生活中的大小事難免會有人給予建議或表達關心,但有時候這些意見不是那麼的適合你,或者是只想靜一靜,但卻又怕得罪人,這時該怎麼辦?心理師指出,不要讓過度關心成為壓力,可以有3個做法,分別為設定界線、傳達需求,以及掌握選擇權。


台北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在臉書專頁「情緒覺察筆記 余佳容心理師 情感關係 禪繞課程 台北心理諮商 陪伴心理體系」指出, 大多數人都在關注該如何關心別人,卻很少人注意到其實被關心的人也會有壓力。有時候當事人就只想好好地靜一靜,或者是有時候別人的「建議」就不是那麼適合,卻又害怕讓關心你的人失望,因而提供對應方法。


● 設定界線

余佳容表示,當對方的關心讓你感到壓力時,就該明確的表達界線,讓對方知道「我知道你關心我,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消化,等我好一點,我們可以再聊聊。」


●傳達需求

若你需要幫助,可以先感謝對方的關心,再傳達自己的需求,大家多數只能做到關心,做不到讀心,無論是擁抱、安靜的陪伴、空間、心理支持,都可以試著說說看。


●掌握選擇權

有很多人的關心方式是給予意見,然而當這些帶有個人價值觀的關心,讓你更不舒服時,甚至懷疑自己,這時候可以先設出界線,讓自己有空間重新整理思緒。
余佳容強調,要了解沒有人能為你的人生負責,來自他人的關心或意見都不足以左右你的選擇。


她也提醒,大多數人的關心都出自於好意,受到關心很好,但也要注意這些關心是否讓你內耗了。清楚表達,設定界線,讓自己握有選擇權,不會讓關係變疏遠,一段關係要有空間才能長久舒適。


※以上訊息如有異動,請以最新公告為準。
【自由健康網】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!



自由時報

自由時報

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,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,受到廣大讀者肯定。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,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,不阿諛、不偏袒、不渲染,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,發揮「第四權」的監督精神。

《本專欄文章列表》

推薦文章

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